病例(1)乳房瘘管案
吴某,女,30岁,已婚,会计。因乳腺炎流脓5个月,于1994年1月28日初诊。
自述5个半月前顺产一女婴,产后哺乳,乳汁丰盛。产后半月患急性乳腺炎,切开引流治疗,乳腺急性炎症控制后在左乳头下方形成板栗大小硬结,并见有针鼻大小的孔流脓,挤压流脓增多,随压随有,有触痛。到原手术医院就诊,劝其再次手术,患者未接受。反复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治疗期间已停哺乳。就诊时患者神情忧虑,容易疲乏。检查见左乳房下距乳头2~3cm处有板栗大小硬结,触痛轻,有针鼻大小瘘道,挤压有脓液流出,质清稀,硬结处皮肤稍黯,无红肿发热。舌黯红,苔薄,脉沉细滑。
中医诊断:乳漏。
西医诊断:乳房瘘管。
辨证:气血亏虚,痰湿瘀阻。
治法:益气祛瘀,化痰排脓,软坚散结。
方药:益气排脓方(经验方)。
处方用药:黄芪30g,当归12g,白芥子10g,鹿角霜15g,白芷12g,熟地12g,夏枯草15g,大贝15g,甲珠粉(吞服)10g,皂刺15g,赤芍15g,玄参15g,瓜蒌壳12g,乳香10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每次200mL。嘱其注意情绪调节。
二诊(1994-02-07):服药无不适,挤压有脓汁流出,硬结触痛减轻。方不更张,续服2周。
三诊(1994-02-22):硬结已无触痛,变软,缩小约三分之一,挤压瘘道仍有脓汁流出,量减少。续服2周。
四诊(1994-03-09):硬结缩小约苞米大小,挤压已无脓汁流出,瘘管已封口。上方去白芥子、鹿角霜,加桃仁15g、鳖甲15g,嘱其续服2周善后。
按:乳漏是发生于乳房部或乳晕部的脓肿溃破后,久不收口而形成管道者,其特点是疮口脓水淋漓,或杂有乳汁或豆腐渣样分泌物,经久不愈。《外科真诠》云:“乳漏乳房烂孔,时流清水,久而不愈,甚则乳汁从乳流出。”本病常是乳房感染性疾病的后遗症,病程较长,相当于西医的乳房瘘管和窦道。乳漏多因乳痈、乳疽、乳发、乳痨溃脓或切开损伤乳络,疮口经久不敛形成。乳房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多见于乳晕部。如《诸病源候论》云:“乳痈久不瘥,因变为瘘。”又云:“因发痈疮而脓汁未尽,其疮暴瘥,则恶汁内食,后成发,则成瘘者也。”初期余毒未尽,久则阴虚火旺,甚至伤及气血。内治以扶正托毒、养阴清热、益气养血为法。患者有急性乳腺炎病史,乳汁积聚,乳络不通,致气血瘀滞,邪热蕴蒸,酿乳成脓,形成瘘管。因病有数月,邪热蕴结之症已解大半,但久病不愈,气虚生痰,痰瘀阻络,致硬结形成,瘘管流液经久不愈。其余症状均为气血不足,痰瘀阻络之候。益气排脓方中黄芪益气托脓生肌;熟地、鹿角霜温阳生精血,助黄芪托脓生肌;白芥子、大贝、瓜蒌、白芷祛痰利气,消肿排脓;夏枯草、玄参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甲珠、皂刺、赤芍、乳香活血祛瘀,软坚散结。全方托脓生肌,益气祛瘀,化痰排脓,软坚散结。先父强调治疗此病黄芪应重用,鹿角霜必用,取其温阳益气、托脓生肌之效。
遗精验方_李今庸
遗精验方_李今庸
遗精验方_李今庸
遗精验方_李今庸
滑精验方_李今庸
遗精验方_李今庸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