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方

【基本资料】

叶某,女,时年49岁,3年前因胆囊结石于外院行“胆囊切除术”,因“反复上腹痛3年,再发10天”就诊,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首诊证候】

查体:腹平软,剑突下、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2015年2月2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中医诊断为胃脘痛,因患者久病不适,忧思焦虑,情绪不遂,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初诊:见患者情绪低落,上腹胀痛明显,伴胸骨后灼热疼痛,纳差,餐后饱胀感,嗳气,无口干苦,大便烂。此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气滞,故胃脘胀痛。胃失和降,受纳失司,故嗳气、反酸,不思饮食;肝郁不舒,则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为肝胃不和,气滞湿阻之征。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胃不和,气滞湿阻)。

西医诊断:胃脘胀痛。

治法:疏肝理气,祛湿和胃。

方药:枳术散加减:白术10g、厚朴20g、枳实15g、陈皮10g、砂仁(后下)10g、瓦楞子15g、木香5g、郁金15g、甘草5g,上方加清水500mL,煎取200mL,温服,日一剂。5剂。

【随诊过程】

二诊:

患者服用中药后上腹胀闷疼痛症状较前明显改善,精神好转,嗳气反酸减轻,眠可,但纳食仍欠佳,处方如下:白术10g、厚朴20g、枳实15g、陈皮10g、砂仁(后下)10g、瓦楞子15g、木香5g、郁金15g、甘草5g、内金10g、谷芽15g,上方加清水500mL,煎取200mL,温服,日一剂。7剂。

三诊:

患者精神佳,无腹胀腹痛,纳食可,眠佳,无嗳气反酸,无恶心呕吐等不适,二便调。查体: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正常。现患者病情稳定,症状改善,好转出院。其后门诊随诊,未诉症状反复。

【按语】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胃痛、胃脘痛”范畴,其病因病机为肝气郁结,横犯脾土,或饮食失宜,运化失司致气机升降失调而发胃脘痛,观患者既往就诊记录、病案,反复使用柴胡类方不得效,精神每况愈下,不思饮食。金元医家李东垣就曾针对脾胃病的治疗提出“夫内伤用药之大法,所贵服之强人胃气,令胃气益厚,虽猛食、多食、重食而不伤”的治疗思想,“见肝实脾,以防传变”,故笔者选用李东垣的枳术散加减治疗,枳术散是根据枳术丸变化而成,枳术丸原方为张元素所创,其学生李东垣将此方收于《脾胃论》中,认为该方具有“治痞、消食、强胃”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胃脘痛。白术为君,重在补脾燥湿,以助脾之运化:枳实为臣.行气化滞,消痞除满。二药相合,健脾消滞,双管齐下,药味虽简,却能消补并行,使胃气复常,则诸症自止。正如李东垣在《内外伤辨惑论》中阐释:“白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气强实,不复伤也”“枳实味苦寒,泻心下痞闷,消化胃中所伤……是先补其虚,而后化其所伤,则不峻利矣。”患者服用后有明显效果,其后再投予内金、谷芽健脾、和胃、消食,增强疗效,得以痊愈。


急性支气管炎验方_朱良春
支气管扩张验方_朱良春
支气管扩张验方_朱良春
验方_任继学
肺癌验方_李济仁
肺癌验方_李济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