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杨某,男,时年32岁,就诊时间:2022年7月4日。
反复胃脘部胀闷、疼痛1年,伴嗳气、反酸,曾在当地医院服用中药治疗,症状可改善,但常反复,遂来就诊。
首诊证候
刻诊:诊时症如上述,口干口苦,时有恶心,纳眠欠佳,大便稀烂,3-5次/天,舌淡红,苔厚微黄,脉细弦。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胃脘痛病(寒热错杂)。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治法:寒温并用、理气和胃止痛。
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减。
姜半夏10g、黄芩6g、黄连3g、干姜10g、柴胡10g、甘草10g、党参10g、大枣12g、延胡索10g、三七6g、白术10g、稻芽15g、砂仁10g(后下),7剂,水煎服,每天1剂。
【随诊过程】
二诊:2022年7月11日
药后胃脘部疼痛、反酸减轻,睡眠改善,仍有胀气、嗳气、口干口苦,舌淡红,苔厚微黄,脉细弦。效不更方,再进7剂。
三诊:2022年7月18日
药后诸症状均较前减轻,偶有口苦、反酸,纳眠可,舌淡红,苔微黄,脉细弦。现症状逐渐改善,守上方加蒲公英6g,再进7剂。
四诊:2022年7月25日
药后诸症状均明显减轻,偶有口干,大便2次/天,偏烂,舌淡红,苔微黄,脉细弦。守上方加白芨10g,再进7剂。
五诊:2022年8月2日
药后无胃脘部疼痛,偶有少许嗳气,大便1次/天,成形,舌淡红,苔白,脉细弦。
处方:四逆散加减,柴胡10g、白芍20g、枳壳10g、郁金10g、白豆蔻6g、蜜紫菀10g、姜半夏10g、厚朴10g、佛手10g、黄芩10g、三七6g、香附10g、砂仁10g(后下),7剂,水煎服,每天1剂。
【按语】
辨证思路:胃脘痛病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不荣则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胃痛属实者,以祛邪为止,根据寒凝、食停、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之不同,分别采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阳虚、阴虚之异,分别采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患者出现胃脘部闷胀、疼痛,嗳气、反酸,口干口苦,大便次数多、稀烂,舌淡红,苔厚微黄,脉细弦当属寒热错杂之胃痛。脾气主升,胃气主降,湿热蕴结中焦,气机不畅,升降失调,故出现胃脘部胀闷疼痛、反酸、纳差;湿热中阻,则口干口苦;胃不和则卧不安,故睡眠差;胃气上逆则嗳气、恶心;脾气下陷则大便稀烂、次数多;舌象、脉象均为寒热错杂之表现。
故治以寒温并用,理气和胃止痛,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中姜半夏辛温,化痰散结消痞,降逆和胃,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连、黄芩苦寒,泻热消痞,三药合用,平调寒热,共为臣药;党参、白术、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柴胡疏肝解郁;延胡索、三七化瘀止痛、收敛生肌;稻芽、砂仁理气和胃化湿;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寒温并用,理气和胃止痛之功。二、三、四诊时症状逐渐改善,效不更方,只加小量蒲公英以健胃,加白芨以收敛生肌。五诊已无胃脘疼痛,方改四逆散加减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以达治病求本,巩固疗效。同时嘱咐病人不食番薯、莲藕、芋头、葱、大蒜等食物。
(本案编者:吴川市妇幼保健院文春豪)
抑郁症验方_路志正
抑郁症验方_路志正
抑郁症验方_路志正
抑郁症验方_路志正
抑郁症验方_颜德馨
抑郁症验方_颜德馨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