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

【基本资料】

余某,男,时年45岁,就诊时间:2022年6月17日。

反复出现上腹部胀痛8年,喜温喜按,伴嗳气、反酸,平素进食寒性食物易腹泻,时有乏力,怕风怕冷,夏夜卧盖棉被,曾在外院治疗,行电子胃镜示:1、慢性十二指肠溃疡;2、慢性胃炎,症状时好时坏,遂到本院求治。

【首诊证候】

刻诊:诊时症如上述,手足不温,神疲乏力,纳眠一般,近3天大便量少,小便正常,舌淡,苔白,脉细弦尺沉。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胃脘痛病(脾肾阳虚兼气滞)。

西医诊断:1、胃神经官能症;2、慢性胃炎;3、慢性十二指肠溃疡。

治法:温补脾肾,行气止痛。

处方:潜阳温胆汤加减。

黑顺片20g(先煎)、龟板20g(先煎)、砂仁15g(后下)、甘草15g、生姜6g、大枣12g、陈皮6g、茯苓15g、竹茹6g、枳实10g、香附10g、厚朴10g、延胡索10g、三七6g,7剂,水煎服,每天1剂。黑顺片、龟板先煎1个小时,然后放其他药物一起煎半个小时,最后放砂仁煎8分钟。

【随诊过程】

二诊:2022年6月28日

诉药后第2-3天出现轻微头晕,现已消失;但余症状均减轻,现夜卧亦不用盖棉被,舌淡苔白,脉细弦尺沉。现病人症状减轻,只出现短暂头晕,考虑是瞑眩反应。故在原方基础上加黄芪30g、山茱萸15g,以增强健脾益气补肾之效。再进7剂。

【按语】

辨证思路:胃脘痛病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原则。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不荣则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胃痛属实者,以祛邪为止,根据寒凝、食停、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之不同,分别采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采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患者出现上腹部胀痛,喜温喜按,伴嗳气、反酸,进食寒凉的易腹泻,怕风怕冷,乏力,手足不温,夏夜盖棉被,舌淡苔白,脉细弦尺沉,当属脾肾阳虚兼气滞;脾肾阳虚,脉络失温,故上腹部疼痛、喜温喜按;胃气上逆则嗳气、反酸;寒则伤阳,故进食寒凉的食物易腹泻;气机不利则胀;脾主肌肉而健运四旁,中阳不振,则健运无权,肌肉筋脉失其温养,故手足不温、神疲乏力;阳虚肌腠失温,则怕风怕冷、夏夜盖棉被;舌淡苔白,脉细弦尺沉皆脾肾阳虚、气机阻滞之象。

故治以温补脾肾,行气止痛,方选潜阳温胆汤加减。方中潜阳丹温补肾阳、补火生土;温胆汤行气和胃利胆;三七、延胡索活血化瘀、止痛生肌;厚朴、香附行气消胀止痛;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健脾、行气止痛之效。此再次运用潜阳温胆汤,实有“证同治亦同之妙”,而用温胆汤,可畅胆木,使木不克土。同时嘱咐患者不食芥菜、苦瓜、冬瓜、绿豆、凉茶等等,不洗冷水澡,以防阳气进一步损伤;并鼓励患者多晒太阳,以利阳气的恢复。

(本案编者:吴川市妇幼保健院文春豪)


便血验方_张学文
单纯性紫癜验方_张学文
单纯性紫癜验方_张学文
单纯性紫癜验方_张学文
过敏性紫癜验方_周仲瑛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验方_周仲瑛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