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肖某,男,时年78岁,就诊时间:2022年3月14日。
1个月前头晕摔倒后站立不稳,当时无呕吐及意识障碍,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丘脑出血,为求中医治疗,而到本门诊求治。
首诊证候
刻诊:诊时站立不稳,行走困难,语言不利,饮水和进食易呛咳,时有乏力,纳可,眠一般,大便秘结,小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细弦沉。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
西医诊断:丘脑出血。
治法:扶正祛邪、祛风通络。
处方:小续命汤加减。
黑顺片10g、生晒参10g、麻黄10g、甘草10g、生姜10g、赤芍10g、杏仁10g、防风10g、黄芩10g、防己10g、川芎10g、山茱萸15g、白芍60g、炙甘草30g、肉桂10g,焗服,7剂,水煎服,每天1剂。
【随诊过程】
二诊:2022年3月25日
药后进食呛咳症状消失,语言不利改善,大便仍难解,仍乏力、站立不稳、行走困难,舌淡红,苔白,脉细弦沉,症状好转,效不更方,只加大白芍、炙甘草的药量(白芍120g、炙甘草60g),再进14剂。
三诊:2022年4月15日
家属代诉患者药后进食已无呛咳,乏力、语言不利、大便难解、站立不稳、行走困难症状均较前改善,白发现在也变黑了。舌淡红,苔白,脉细弦沉。守上方加黄芪60g,再进10剂。
四诊:2022年6月21日
家属代诉患者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现可独立行走,语言可辨,唯停药后大便又秘结难解,舌淡红,苔白稍厚,脉细弦沉。守上方黄芪加至120克,并加白术60g、藿香10g,再进10剂。
【按语】
辨证思路:中风有轻重缓急的差别,轻者仅限于血脉经络,重者多深入脏腑,临床常将中风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有神志不清而病重。对于本病的治疗,中经络与中脏腑不同,中经络根据有邪无邪的不同,治法有异,因外邪引起者,宜养血、祛风、通络;无外邪者多宜滋阴潜阳,化痰通络。中脏腑根据闭证与脱证的不同,治法也异。闭证以邪实为主,急宜祛邪;脱证以阳气欲脱为主,急宜扶正。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舌脉象,诊断为中风(中经络)。气血不足,无以充盈经络,风邪乘虚入中,痹阻气血,经脉失养,则站立不稳、行走困难、语言不利,正如《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得独伤人…”;未涉及脏腑,故无神志的改变;气虚推动无力,血虚肠道失润,故大便秘结;阳气不足,形体失养,则乏力;舌淡红,苔白,脉细弦沉皆气血不足、风邪入中之象。
本方以麻黄汤、桂枝汤加防风、防己祛风通络,以驱外来之风邪;附子、生晒参温阳益气,与祛风散寒药同用,有扶正祛邪之功;川芎上行头目,以祛巅顶之风,且能活血化瘀,取“血行风自灭”之意;黄芩制诸药之温热;山茱萸补益肝肾;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可缓解筋脉之痉挛,亦可缓解肠道之痉挛,调整肠道功能而治便秘。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通络,扶正祛邪之效。二诊进食呛咳症状消失,语言不利改善,大便仍难解,仍乏力、站立不稳、行走困难,症状好转,效不更方,只加大白芍、炙甘草的药量以缓解大便秘结。三诊诸症状均较前改善,正气渐足,故白发渐黑;同时加大量的黄芪以补气行血,正安邪自去。四诊时可独立行走,语言可辨,唯停药后大便又秘结难解,舌苔稍厚,考虑脾气虚夹湿,故再加大黄芪药量,并加大量白术以健脾益气,增强气的推动作用;加藿香化湿。临床上运用小续命汤治疗中风,无论是新疾还是旧病,均可根据临床见证加减运用,不必拘于后世“内风”“外风”“真中”“类中”之争。
(本案编者:吴川市妇幼保健院文春豪)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验方_周仲瑛
崩漏验方_周仲瑛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验方_颜德馨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验方_颜德馨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验方_颜德馨
肾下垂验方_颜德馨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