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验方

【基本资料】

李某,男性,时年19岁。

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先于面部开始散在出现丘疹、粉刺,时觉疼痛,并可挤出豆腐渣样分泌物,曾于外院诊断为“痤疮”,予美满霉素、维甲酸类药物治疗,皮疹可减轻,但容易反复;亦服用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中药,疗效不显。

首诊证候

刻诊:患者颜面部皮肤油腻,可见较多丘疹、结节、囊肿、粉刺、色素沉着斑。自诉口干,胸闷,纳呆。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论治】

诊断:聚合性痤疮。

辨证:阴虚内热,瘀热交阻。

治法:滋阴降火,解毒活血。

处方:二至丸加减。

女贞子15g、旱莲草15g、淮山药30g、黄柏10g、白花蛇舌草30g、侧柏叶15g、生地黄20g、紫草15g、鱼腥草20g、皂角刺10g、野菊花15g、紫花地丁15g、甘草5g,7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

【随诊过程】

二诊:

服前方一周后,患者面部及胸背部皮肤油性分泌物减少,皮损部分消退,无胸闷,口干不甚,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微腻,脉弦滑。此相火得降,热象渐清,仍有留瘀,当减去苦寒攻伐,加强滋阴活血化瘀之力。故去皂角刺、紫花地丁、野菊花,加玄参、丹参各20g。

三诊:

服前方后又一周,面部油脂较前明显减轻,皮损大部分消退,囊肿基本变平,无口干及胸闷,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此相火敛降,瘀热得清之征。予前方7剂以巩固善后。

【按语】

辨证思路:痤疮是一种以毛囊、皮脂腺为中心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青年男女,好发于颜面部,临床上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美观。其发病主要与雄激素、皮脂分泌增多、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的角化异常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因初期皮损能挤出白黄色棘刺状脂栓,故又称粉刺。中医传统认为该病是由肺胃血热上熏头面所致,如《外科正宗》曰:“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酒渣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医宗金鉴》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

治疗经验:目前治疗痤疮主要运用清肺热、泻胃火、凉血解毒等法。陈教授继承了禤老学术经验,认为肾阴不足,天癸相火过旺是痤疮的核心病机,素体血热偏盛是本病发生的内因,本例患者无明显诱因于面部出现皮损,多因血热郁滞,灼伤脉络而成瘀,瘀热互结于里,上蒸头面而发丘疹,同时热郁日久耗伤阴液,肾阴不足,相火偏亢,故陈教授在辨证中把握相火妄动和瘀热交阻的病理关键,确立了滋阴降火,解毒活血的治疗大法,运用二至丸加减治疗,二至丸最早出自明·吴旻辑《扶寿精方》,由女贞子、旱莲草组成,作为补益肝肾的良方,一直被医家推崇。陈教授在使用二至丸过程中常常配伍补脾暖胃之品,特别是胃有寒或者年老者,常配伍山药使用,山药味甘,性温(平),功能补脾胃、益肾气,临床常常使用30g以固护脾胃,若脾胃虚弱明显,常以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固其本。以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女贞子、旱莲草含有雌激素样的物质,促进雌激素的分泌,亦具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

临床亦常见痰热瘀结者,其皮疹多以囊肿、结节为主要表现,并伴有瘢痕形成,舌淡暗,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细者,此型在聚合性痤疮患者中多见,故以滋阴降火、活血解毒为法,女贞子15g、旱莲草30g、生地20g滋阴、补肾、凉血;配以黄柏10g滋阴降火,使肾阴得滋,相火得降;白花蛇舌草30g、鱼腥草20g、野菊花15g、紫草15g、侧柏叶15g凉血活血解毒;皂角刺10g、紫花地丁15g解毒、软坚、透脓;淮山药30g顾护胃阴。组方有如下特点:滋阴降火,以治其本,解毒活血,以治其标;前期以降火解毒为主,后期加强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滋肾阴降相火、凉血解毒祛脂之功,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验方_方和谦
午后低热验方_李振华
验方_李振华
午后低热验方_李振华
长期低热验方_李振华
长期低热验方_张琪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