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刘某,女性,年龄不详。
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腰腹部出现红斑,自感阵发性刺痛,无发热、恶心、呕吐等不适感,随后很快在红斑上出现成簇水疱,皮损成带状分布,疼痛较前更加剧烈,夜晚尤甚,遂于2004年8月17日来院求治。
首诊证候
刻诊:初诊可见皮损分布于右侧腰腹部,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成簇水疱,排列成带状,皮损未查过体表正常线。水疱大部分破裂,露出糜烂面、渗液,未破溃的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澄清,尼氏征(一)。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纳眠欠佳,二便正常。
【辨证论治】
诊断:带状疱疹。
辨证:肝经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处方:
板蓝根20g、虎杖15g、生薏苡仁40g、连翘15g、淡竹叶15g、金银花15g、延胡索20g、丹皮20g、赤芍15g、珍珠母30g、甘草6g,7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三黄洗剂(院内制剂)外用。
【随诊过程】
二诊:2004年8月24日
服药7剂,水疱大部分结痂,部分痂皮开始脱落,无明显疼痛。
方药:板蓝根20g、虎杖15g、生薏苡仁30g、连翘15g、淡竹叶15g、金银花15g、延胡索20g、丹皮20g、赤芍15g、珍珠母30g、甘草6g、丹参30g、山药20g,7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
三诊:2004年8月31日
痂皮全部脱落,患处留有暗红斑,无疼痛。
方药:板蓝根20g、虎杖15g、生薏苡仁30g、连翘15g、淡竹叶15g、金银花15g、延胡索20g、丹皮20g、赤芍15g、珍珠母30g、甘草6g、丹参30g、山药20g,7剂,水煎内服,每日1剂。
其他疗法:加田七末冲服巩固疗效。
【按语】
辨证思路: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往往呈带状,可见成簇红斑、丘疹、水疱、脓疱,常伴明显神经痛。中医称本病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火带疮"等。《医宗金鉴》云:“缠腰火丹蛇串名,干湿红黄似珠形,肝心脾肺风湿热,缠腰己遍不能生。”带状疱疹初起多为湿热困阻,中医的治法原则为利湿解毒、通络止痛。
治疗经验:本案例中患者皮疹发于右侧腰腹部,皮损主要为红斑和水疱,水疱破溃可见糜烂渗液,未破溃的水疱疱壁紧张,疱液澄清,临证所见结合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可辨证为肝经湿热证,肝经火毒蕴积,夹湿邪下注,发于腰腹,故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法。陈教授处方中采用板蓝根、虎杖清热解毒,生薏苡仁健脾祛湿,此三种药物均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连翘、金银花清热解毒凉血;延胡索、赤芍、丹皮、虎杖凉血活血止痛,珍珠母平肝镇静止痛,后期加山药健脾,丹参、田七活血,益气扶正,活血祛瘀,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此外,虎杖、淡竹叶有清热利尿之功,可导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可有效的减轻组织及神经的水肿,恢复神经功能。外用药三黄洗剂(院内制剂)由大黄、黄柏、黄芩、苦参等组成,湿敷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痛之功,在早期水疱、渗液时应用效果尤佳。
长期低热验方_张镜人
头痛验方_朱良春
偏头痛验方_朱良春
血管神经性头痛验方_朱良春
头痛验方_任继学
头痛验方_李振华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