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验方

【基本资料】

李某,男性,时年6岁。

患者2022年2月27日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头部结节,伴剧烈瘙痒,消退后残留棕褐色色素沉着,稍突起于皮肤,外院就诊后仍有新发丘疹、结节,目前维持口服抗组胺药、复方甘草酸苷片、外用激素控制,但病情仍有反复,遂来就诊,既往过敏性鼻炎病史。

首诊证候

刻诊:全身散见红斑、丘疹结节及抓痕血痂,局部色素沉着,未见糜烂、渗液,四肢头面部多见,色黯淡,可见大量抓痕,局部表皮剥脱、渗血,伴剧烈瘙痒。平素眠可,胃纳不香,便调。舌尖红,苔白滑,脉滑数。

【辨证论治】

诊断:丘疹性荨麻疹。

诊断:土风疮。

辨证:心火脾虚。

治法:培土清心。

处方:

太子参10g、白术10g、茯苓15g、炒薏苡仁15g、苍术3g、陈皮3g、大枣10g、连翘10g、金银花10g、淡竹叶10g、煅牡蛎15g、甘草3g。

【随诊过程】

二诊:

额头、四肢新发丘疹,结痂,瘙痒明显,纳差,眠欠佳,目前使用曲安奈德溶液1-2次/天可控制,上周外感病史,现无发热、咽痛、流清鼻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5月18日血常规提示:嗜酸粒细胞百分比0.104。

处方:

白术10g、茯苓10g、炒薏苡仁15g、陈皮3g、苍术3g、大枣10g、淡竹叶10g、连翘10g、马齿苋10g、煅牡蛎15g、甘草3g、布渣叶10g、前胡10g。

三诊:

病史同前,左眼、面部、耳周些许新发红色丘疹,瘙痒较前缓解,眠差,纳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处方:

白术10g、茯苓10g、炒薏苡仁15g、陈皮3g、连翘10g、马齿苋10g、淡竹叶10g、珍珠母15g、甘草3g、法半夏7g、夏枯草10g。

【按语】

辨证思路:丘疹性荨麻疹,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也可见于成人或老年人。大多数发病主要由蚊子、臭虫、蚤、虱、螨、蠓等叮咬后引起的过敏反应。临床上以散在风团样丘疹、顶端有小水疱,瘙痒剧烈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属中医“土风疮”、“水疥”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肌腠虚疏,风尘入于皮肤故也”,或因“内蕴湿热,复感风邪虫毒”,“内有食滞,外感风邪”所致。

治疗经验:陈达灿教授认为丘疹性荨麻疹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耐,加之风湿邪毒、昆虫叮咬,虫毒湿热诸邪郁结于肌肤所致。小儿是“纯阳之体”、“稚阴稚阳”之体,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存在卫表不固、脾常不足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明代医家万全在《幼科发挥》中将小儿的生理特点概括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故陈达灿教授在治疗小儿皮肤病时尤其重视调理脾胃,治疗时常以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保和丸等健脾、运脾、消导,并在健脾的基础上配合祛风、清热、利湿、解毒之剂,处方时更充分考虑到小儿口味,选用一些甘淡而不苦寒之品,便于孩子服药。

陈教授常强调“脾健贵在运不在补”,常常加用健脾祛湿,消积导滞的药物,常用白术、苍术、陈皮行气燥湿,助脾运化;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加用鸡内金、独脚金麦芽等消积导滞,故本案中除用太子生、白术等健脾益气之外,加用健脾祛湿,消积导滞的药物,如苍术、陈皮行气燥湿,助脾运化;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加用布渣叶、鸡内金等消积导滞。本案患者属脾虚“土不伏火”、心火偏亢之象,故加牡蛎、珍珠母沉降偏亢之心火,同时患者眠不佳,有安神之功。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湿,祛风止痒之功。


颤证验方_张学文
颤证验方_张学文
颤证验方_周仲瑛
颤证验方_周仲瑛
颤证验方_周仲瑛
颤证验方_周仲瑛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