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赵某,女性,时年48岁,因“小腹隐痛反复10年”于2020年12月2日初诊。
患者13岁月经初潮,平素月经周期28天,经期3天,月经量少,LMP:2020年11月17日,G3P1A2,2次人工流产史。现时有少腹刺痛,纳可眠差,小便调,大便溏。
首诊证候
体格检查:妇检:外阴白斑,宫颈光滑,摇摆痛,子宫前位,常大,双侧附件区伴轻压痛,舌暗红,苔白,脉弦。
辅助检查:CA125:3.3U/ml。2020年12月2日彩超示:子宫、双侧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声像。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1、盆腔炎性疾病;2、月经过少。
辨证:寒湿瘀结证。
西医诊断:1、盆腔炎性疾病;2、异常子宫出血。
治法:温经活血,理气止痛。
处方:
小茴香12g、川芎12g、败酱草15g、大血藤15g、桂枝12g、当归10g、五灵脂10g、没药12g、蒲黄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甘草3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口服。
【随诊过程】
二诊:2020年12月9日
患者自诉服药后腹痛消失,大便成形,睡眠好转。
辨证:寒湿瘀结证。
治法:温经活血,理气止痛。
处方:
小茴香12g、川芎12g、败酱草15g、大血藤15g、桂枝12g、当归10g、五灵脂10g、没药12g、蒲黄10g、延胡索10g、川楝子10g、甘草3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口服。
【按语】
腹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症状,病因颇多,其鉴别诊断更为重要。妇人腹痛见于多种妇科疾病,现代医学现多将盆腔炎性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异位妊娠、盆腔瘀血综合征等妇科疾病与妇人腹痛加以联系。患者现小腹隐痛,子宫颈举摆痛,附件区压痛,实验室检查CA125正常,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包块声像,符合盆腔炎性疾病的最低诊断标准。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原体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两种病原体可单独存在,但通常为混合感染。轻者无症状或仅有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重者有发热或伴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盆腔炎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沿生殖道粘膜上行蔓延;经淋巴系统蔓延;经血液循环传播;直接蔓延。
而西医对于盆腔炎性疾病的治疗,主要为抗生素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抗生素的治疗以经验性、广谱、及时和个体化为原则。若对应治疗仅采用大剂量、长疗程抗菌药物,会进一步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后期易产生耐药性,同时药物不能达到病灶产生充分疗效,一旦自身免疫能力下降联合宫腔操作、性卫生不良等诱因,会引起一系列盆腔炎症。若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或治疗,可能会发生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其主要病理改变为组织破坏、广泛黏连、增生或瘢痕形成。
从中医角度来讲,妇人腹痛病因多与寒热湿邪、情志因素、生活因素等有关,病机多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以及冲任受损。《傅青主女科》一书中论治妇人痛证,从肾、肝、脾三脏理论辨证。祖国医学并无慢性盆腔炎这一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痛经”、“带下”、“不孕”、“癥瘕”等疾病范畴。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机在气血失和、经络受阻,临床治疗中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方法进行治疗。盆腔炎病初发时,湿热之邪与血气相搏,蕴蒸不解,呈急性炎症反应。早期多偏向于实证。若日久不愈,则身体虚弱,邪盛正虚,或湿邪遏伏,正气不能达邪而结聚不化,呈盆腔炎的后遗症反应。以气虚血实为主,或虚实错杂以虚为主。
在盆腔炎病的治疗方面,中医注重治病求本,临证审因辨证论治,本患者少腹刺痛,舌质暗红,大便溏,辨证为寒湿瘀结证,采用中医典籍《医林改错》中少腹逐瘀汤进行治疗,达到活血祛瘀,温经散寒效果。该方剂中有川芎、当归、生蒲黄等几类药材均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而延胡索、川楝子在活血理气的基础上兼具止痛功效,能够缓解患者腹痛症状。本患者舌质暗红,王俊玲教授用败酱草、大血藤药对以达到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功效。桂枝温通经络,全方通过合理的配伍达到了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的功效。
心动过速验方_裘沛然
冠心病验方_路志正
心悸验方_颜正华
心悸验方_颜正华
心悸验方_颜正华
心悸验方_颜正华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