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验方

【基本资料】

纪某,男性,时年41岁,2022年1月6日初诊。

患者半年前开始出现双下肢水肿,小便泡沫,遂至中心医院就诊,查血肌酐升高,考虑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予对症治疗,定期检查。2个月前双下肢水肿加重,腰酸,伴纳差、疲乏、恶心,查血肌酐:830.7μmol/L,尿素:19mmol/L,予透析每周三次,症状有所缓解。23/12复查血肌酐:443.1μmol/L,仍感疲乏、纳差,伴头晕,改每周透析一次,并于吴主任处中医调理。

首诊证候

主诉:血肌酐升高半年,加重2个月。

刻下见:疲倦,偶有头晕,肢冷乏力,腰酸,身体困重,无恶心呕吐,胃纳差,小便量偏少,大便尚可。舌淡白,苔白腻微黄,脉细微数。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BP:142/88mmHg;神清,精神一般,贫血貌。呼吸平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率96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浮肿。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水肿。

证候诊断: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西医诊断: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贫血。

治法:健脾利湿,温阳补肾。

处方:

熟地10g、茯苓10g、山药10g、杜仲12g、佛手10g、莲子10g、白芍15g、鳖甲12g、枸杞10g、附子10g、黄芪20g、炙甘草6g、山茱萸10g、太子参15g、薏苡仁15g,共30剂,日一剂,水煎服。

【随诊过程】

二诊:2022年2月5日

患者疲倦、身体困重、腰酸好转,偶有头晕,肢冷乏力,无恶心呕吐,胃纳差,小便量可,大便硬。舌淡白,苔白微黄,脉细数。复查血肌酐:247μmol/L。治疗有效,中药原方去杜仲、莲子,加决明子15g、白术10g,再予15剂水煎服,另予尿毒清颗粒冲服。拟停透析治疗。

三诊:2022年2月22日

患者疲倦、乏力、身体困重、腰酸基本好转,头晕减轻,仍感肢冷,胃纳尚可,小便量可,大便硬,双下肢无浮肿。舌淡红,苔白,脉细。未再透析,治疗有效,中药续上方,改决明子25g、附子15g,再予15剂水煎服,配合尿毒清颗粒冲服。

后病情稳定,门诊定期中医调理,不再行透析治疗。

【按语】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本病例为西医学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疾病发展至后期,残存肾小球功能不足以代偿,最终只能通过透析或者肾移植来缓解病情。

该患者在发病机理为久病伤肾,以致肾气虚衰,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合不利,引起水液潴留体内,泛滥肌肤,而成水肿、腰酸;肾阳虚衰,火不暖土,则脾阳也虚,土不制水,则加重水肿,兼见肢冷、纳差、恶心。诚如《景岳全书·肿胀》所云:“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故辨证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虽先天、后天皆有不足,然治疗之法当求之于后天之本,治疗当以补气健脾为主,佐以温肾、利湿。

吴主任予以黄芪四君子汤为底方,加用山药、莲子、薏苡仁健脾利湿。根据辨证治疗的原则,予陈皮、佛手化湿健脾理气;附子温补脾肾阳气,佐以鳖甲、枸杞、山茱萸养阴,寓意于阴中求阳;另予杜仲、白芍补肝肾、止腰痹。复诊腰痛好转,大便硬,遂停杜仲,改予决明子配合尿毒清颗粒,清热排毒通便。吴主任认为慢性肾衰病程旷久,中医药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需紧抓病机,尽早干预,长期治疗。故予以守方,经门诊“二三服法”治疗后,病情改善,肾功能得到保护,指标稳定,肾衰进程得以延缓。


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验方_邓铁涛
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方_朱良春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验方_朱良春
胃溃疡验方_朱良春
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方_任继学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李玉奇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