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旋移症验方

【基本资料】

黎某,女,时年37岁,首诊日期:2018年3月30日。

缘患者在3月前诞下二胎后出现腰骶部疼痛,曾多次在外院进行治疗,均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予针灸、推拿、理疗等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遂来我院门诊求诊。

【首诊证候】

刻下症见:神清,精神疲倦,痛苦面容,形体瘦弱,言语清晰,语声细弱,气息平顺,腰骶部疼痛。舌暗淡,苔白腻,脉沉涩。

体格检查:L4~S1椎旁两侧压痛(+);双侧坐骨结节不等高,双侧髂嵴不等高,双侧髂后上棘不等高,双侧髂后上棘压痛(+),双侧骶髂关节叩击痛(+),臀中肌压痛(+),双侧“4”字试验(±),双下肢不等长,阴阳脚明显,坐立弯腰试验(+)。

辅助检查:DR示:耻骨联合位于正中线上,右侧髂嵴低于左侧,右侧髂骨大于左侧。

【辨证论治】

患者年近四旬,产后体质虚弱,气血亏虚,运化失常,血瘀滞留于机体,阻滞经络气血,不通则痛,加之阳气不足,运化失司,寒湿内生,筋骨经脉无以濡养,寒主收引,故见夜间小腿痉挛,发为本病。

中医诊断(证型):产后腰痛(气虚血瘀、寒湿痹阻)。

西医诊断:骨盆旋移症。

治则治法:益气活血,健脾祛湿,温经散寒。

处方: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20g、桑寄生2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6g、鸡血藤20g、薏苡仁20g、牛膝10g、川芎6g、茯苓15g、甘草6g、党参20g、熟地黄20g、细辛6g、黄芪20g、白芍10g,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治脊诊断及治疗】

三步定位诊断:

1、症状:腰骶部疼痛,无放射痛,手足怕冷,夜间小腿痉挛。

2、触诊:L4~S1椎旁两侧压痛(+);双侧坐骨结节不等高,双侧髂嵴不等高,双侧髂后上棘不等高,双侧髂后上棘压痛(+),双侧骶髂关节叩击痛(+),臀中肌压痛(+),双侧“4”字试验(±),双下肢不等长,阴阳脚明显。

3、影像学:DR示:耻骨联合位于正中线上,右侧髂嵴低于左侧,右侧髂骨大于左侧。结合三步定位诊断,可明确诊断为:骨盆旋移症。病因分型:关节功能紊乱型。

治疗:

1、主治法(和骨法):予以放松骶髂关节周边肌肉,行侧卧牵抖冲压法(图6-40),同时纠正“长短脚”和“阴阳脚”。患者取侧卧位,“阳脚”在上,“阴脚”屈髋屈膝平放床上,术者站其背侧。患者右下肢是长脚又属阳脚者,术者立于患者背侧,左手按在髂嵴上(发力时促使髂骨下移),右手按臀部偏髂嵴前部(发力时促使髂骨旋前),助手作好牵抖姿势(双手握紧右踝上部)准备,术者口令“1-2-3”时,二人同时用力完成牵抖冲压法,术者双手方向不同,将使髂骨既向下,又向前旋,而达松动错位关节,助手发力向下牵抖1~3下,使关节在动中复位;患者翻身(体位同上述),术者站其前侧,双手放置其髂骨上方、前方,牵抖冲压时,术者双手用较强的推力,将髂骨既向下、又向后旋而达“复位”。“长脚”用力轻,牵抖1~3下;“短脚”手法力重,牵抖3~5下。其后配合仰卧旋髋按压法予以纠正阴阳脚,配合仰卧内收肌群松解手法松解内收肌肉。

2、辅助法(和筋法、调和气血法):手法治疗后,配合电针治疗,穴位选取肾俞(双),气海俞(双),大肠俞(双),关元俞(双),次髎(双),秩边(双),配合红外线治疗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3、功法训练(和正固本法):指导患者行平板支撑、“拱桥”等训练腰骶肌肉功能。

【疗程与疗效】

每3天治疗1次,治疗3次后,患者腰骶部疼痛明显好转,巩固治疗6次后,痊愈,随访1年,未见症状复发。


验方_周仲瑛
验方_周仲瑛
慢性糜烂性胃炎验方_周仲瑛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周仲瑛
胃下垂验方_周仲瑛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徐景藩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