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验方

【基本资料】

黄某,男,时年55岁,首诊日期:2019年10月31日。

患者于3个月前劳累后出现头晕,呈天旋地转,伴恶心,无呕吐。于当地医院急诊科就诊,行通血管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头晕缓解。第二天,患者头晕反复,呈天旋地转,无恶心呕吐,自行休息后缓解。之后患者头晕反复发作,起床、睡下或劳累时发作明显。患者1天前到某三甲医院骨科就诊,行颈椎MRI检查,结果提示C4/C5椎间盘突出,硬脊膜稍受压。接诊医生建议患者手术治疗,患者因害怕手术风险,拒绝治疗。故今天来我院门诊求诊。

【首诊证候】

刻下症见:神清,精神疲倦,面色晄白,双目少神,形体适中,言语清晰,语声正常,少气懒言,颈部酸痛,眩晕,颈部怕冷,无上肢麻木乏力,无恶心呕吐,纳差食少,小便可,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体格检查:颈部肌肉稍僵硬,颈椎前屈、后伸受限,C3~C5棘突及椎旁肌肉压痛(+),双侧胸锁乳突肌及斜角肌压痛(+),双侧斜方肌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叩顶试验(-),C6、C7旋转式错位(C6向左旋、C7向右旋),寰枢关节侧摆式错位。

辅助检查:颈椎DR示:C6、C7旋转式错位(C6向左旋,C7向右旋)(图一),寰枢关节侧摆式错位(图二);C4向后滑脱(图三),C4、C5椎体失稳;颈椎MRI示:C4/C5椎间盘突出(图四)。

【辨证论治】

患者素体虚弱,加上劳累过度,致气血亏虚,不荣于脑,动则加剧,遇劳则发,故出现起床、睡下或劳累时眩晕发作。

中医诊断(证型):眩晕病(气血亏虚)。

西医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治则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处方:归脾汤加减。

白术15g、当归10g、白茯苓10g、黄芪10g、远志10g、酸枣仁10g、木香10g、龙眼肉10g、党参15g、炙甘草6g,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治脊诊断及治疗】

三步定位诊断:

1、症状:颈部酸痛,眩晕,颈部怕冷。

2、触诊:颈部肌肉稍僵硬,颈椎前屈、后伸受限,C3~C5棘突及椎旁肌肉压痛(+),双侧胸锁乳突肌及斜角肌压痛(+),双侧斜方肌压痛(+),C6、C7旋转式错位(C6向左旋,C7向右旋),寰枢关节侧摆式错位。

3、影像学:颈椎DR示:C6、C7旋转式错位(C6向左旋,C7向右旋),寰枢关节侧摆式错位;C4向后滑脱,C4、C5椎体失稳;颈椎MRI示:C4/C5椎间盘突出。结合三步定位诊断,可明确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分型:关节功能紊乱型。

治疗:

1、主治法(和骨法):首先予以放松手法,放松双侧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及斜角肌,待肌肉放松后,针对C6、C7旋转式错位,予以侧卧摇肩法纠正;针对C4向后滑脱,予以侧卧推正法纠正,并予牵引下正骨法;针对寰枢关节侧摆式错位,予以侧向扳按法纠正。

2、辅助法(和筋法、调和气血法):患者双侧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及斜角肌压痛明显,可行痛点按揉治疗,予以放松、激活,配合电针治疗,穴位选取四神聪、风池(双)、天柱(双)、颈百劳(双)、颈夹脊(双)、肺俞(双)、肩井(双)、手三里(双)、合谷(双);配合红外线治疗、微波治疗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

3、功法训练(和正固本法):指导患者行米字功、抗衡功训练。

【疗程与疗效】

隔天治疗1次,3次结束后,患者颈部酸痛、眩晕明显缓解,继续予3次手法治疗后,配合针刀治疗以松解关节突、关节囊,症状明显改善,继续3次巩固治疗后症状消失。

按语:

患者因劳累后出现眩晕,眩晕发作呈明显的规律性:起床、睡下或劳累后出现,均为颈椎椎体失稳的表现。经影像学检查加以验证,患者C4向后滑脱,C4、C5椎体失稳。经颈部的推拿、针灸、正骨等治疗后,患者眩晕症状消失,也验证了患者眩晕为颈椎病,且是颈椎椎体失稳所致,与C4/C5椎间盘突出关系不大,不具有手术的指征。最后嘱咐患者加强颈部功能煅炼,增强颈部肌肉力量,以保证骨关节的稳定性。


呕吐验方_邓铁涛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邓铁涛
验方_任继学
验方_李振华
呕吐验方_李振华
验方_何任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