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胡某,男,时年26岁,2019年8月15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近1周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夜间汗出,晨起出现关节麻痛。
【首诊证候】
主诉:夜间汗出伴下肢麻痛1周。
刻下见:口干舌燥,睡眠欠佳,二便调,胃口一般,舌红苔黄脉弦细。
体征及辅助检查:暂无。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盗汗。
证候诊断:阴虚火旺。
西医诊断:多汗症。
辨证分析:患者以夜间汗出为主症,属于中医学“盗汗”范畴。患者素体阴虚,阴精不足,虚火内生,迫津外泄则导致汗出,阴虚津不上承,则口干舌燥。虚热内蒸,热扰心神,则睡眠欠佳。热结血凝,瘀阻络脉,则关节疼痛,舌红苔黄脉弦细,四诊合参,辨证为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
处方:小生六汤加减。
山药30g、党参30g、麦冬15g、炙甘草5g、醋五味子10g、酒茱萸20g、北柴胡15g、黄芩15g、牡丹皮15g、熟地黄20g、煅牡蛎30g、炒酸枣仁3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医嘱:门诊随访。
按语:
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也是祛邪外出的一种方式,而病后体虚、表虚受风,思虑烦劳过度、嗜食辛辣、亡血失津等可导致病理性出汗,如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汗出过多容易伤及气血、津液与阳气,且常常互为因果,如汗出耗伤津液,导致阴津亏虚,阴虚火旺又可迫使津液外泄而为汗。盗汗是指睡眠时出汗,而醒来汗出自止,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医学正传》云:“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临证医案指南》曰:“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景岳全书》也认为一般情况下盗汗属于阴虚,还指出收敛止汗之常用药,如麻黄根、浮小麦、乌梅、五味子、龙骨、牡蛎、小黑豆等。
此患者为阴虚盗汗,故舌红脉弦细,治疗的基本原则是使气血阴阳恢复平衡的状态,则治以滋阴降火为法,以小生六汤加酸枣仁、牡蛎安神敛汗。小生六汤为罗仁教授经验方,临床应用40余年,由柴胡、黄芩、法半夏、党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麦冬、五味子、炙甘草等组成,乃小柴胡汤、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等三方化裁而来,功效补肾调肝,益气敛阴,兼清热袪湿。此方五脏并调,酌情加减可治疗不同病证,如兼有不寐多梦者,加酸枣仁30g、百合30g养心安神;兼有尿频者,加金樱子30g、枸杞子15g固精缩尿,夜尿频者还可加酸枣仁30g,睡眠安稳可帮助减少夜尿次数;兼有多汗者,加煅牡蛎30g敛阴止汗;兼有大便干燥者,加制何首乌30g以润肠通便。此患者阴虚盗汗、睡眠欠佳,则以小生六汤加酸枣仁、牡蛎安神敛汗。自汗、盗汗的共同病机为腠理不固、津液外泄,均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须根、五味子、龙骨、牡蛎、酸枣仁、山茱萸、五倍子等固涩敛汗之品,加强止汗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验方_路志正
肝内多发囊肿验方_路志正
慢性乙型肝炎验方_路志正
急性乙型肝炎验方_路志正
胁痛验方_颜正华
胁痛验方_颜正华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