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验方

【基本资料】

梁某,女,时年54岁,2018年9月28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浮肿,2016年3月曾于外院住院治疗,诊断“1、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2、左肾多发结石”。

【首诊证候】

主诉:双下肢反复浮肿10余年。

刻下见:双下肢轻度浮肿,腰膝酸软,面色萎黄,头晕,眠差,怕热,无皮肤瘙痒,无恶心、呕吐,大便2日一行,舌淡红有齿印,脉弦细。

体征及辅助检查: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心肺听诊未见异常。2017-08-25肾功:肌酐300.9μmmol/L,尿素氮20mmol/L;血脂:CHO7.97mmol/L,TG9.99mmol/L,HDL-C0.86mmol/L;2018-08-07尿常规:白蛋白2+,白细胞1+,潜血3+。

既往史:既往有痛风病史;肾结石病史。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水肿(脾肾亏虚证)。

西医诊断:1、慢性肾功能不全;2、左肾多发结石。

辨病辨证分析:患者中年女性,慢性病程,以反复双下肢浮肿为主要表现,属“水肿”范畴。《医宗必读·水肿胀满》曰:“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久病耗气,多以脾肾不足、阴阳俱虚为主。脾肾虚弱,致下焦水邪泛滥,肾脏气化不利,气机失常,使水湿、瘀血、浊毒内蕴,故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脾虚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荣头面,故见面色萎黄、头晕;腰为肾之府,肾虚而水气内盛,故腰膝酸软。舌淡红有齿印,脉弦细,为脾肾亏虚,水湿内聚之象,故证属“脾肾亏虚”。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养血,泄浊解毒。

处方:罗氏肾病Ⅲ号方加味。

海藻30g、黄芪30g、丹参20g、熟地黄20g、煅牡蛎30g、鱼腥草30g、荆芥穗10g、荷叶10g、百合15g、葶苈子15g、制何首乌30g、金钱草30g、白茅根30g、当归5g。共7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方中海藻清热消痰,利水退肿,重用为君。黄芪健脾补中,益卫固表,熟地黄补血滋阴,一则肾强脾健则水湿得化,二则气行则水行,水肿得治,二药为臣。牡蛎敛阴固涩,且能散结利水,固蛋白等精微物质不致流失;丹参活血凉血以祛瘀,鱼腥草清热解毒而通淋,二者合用,去体内之湿热瘀毒;荆芥穗祛风解表,合黄芪共同增强益卫固表之功,合鱼腥草以加强解毒去浊之力,诸药为佐。加用当归活血养血,制何首乌益精血、化浊降脂;百合养阴清心、宁心安神;葶苈子泻肺气之雍闭而通调水道、利水消肿;白茅根与荷叶同用,清热利尿,凉血止血;金钱草利尿排石。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固肾利水、泄浊解毒之功。

医嘱:优质蛋白低脂饮食,禁食杨桃,避免肾毒性药物;预防感冒;定期复查肝功、肾功等;门诊随诊。

【随诊过程】

复诊:2018年10月12日

刻下见:病情好转,腰膝酸软,胃胀,咽部有痰,纳眠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体征及辅助检查: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复查尿常规:PRO1+,ERY3+;肾功:肌酐235.6μmmol/L;血常规:HGB85g/L。

诊断、辨病辨证分析、治法同前。

方药:守前方加燀苦杏仁10g、陈皮15g、厚朴15g。共14剂,每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医嘱:优质蛋白低脂饮食,禁食杨桃,避免肾毒性药物;预防感冒;定期复查肝功、肾功等;门诊随诊。

疾病证候转归:患者病情较前好转,相关指标下降,现胃胀、咽部有痰,在补肾健脾基础上加强行气化痰之功。

按语:

本例既有慢性肾炎,又有肾结石、痛风、肾功能不全,脾肾两虚,湿浊与结石内阻,本虚标实,治以肾病Ⅲ号方。本方源于《伤寒论.牡蛎泽泻散与当归补血汤加味而成,用于慢性肾衰竭患者,有延缓病程进展作用。方中黄芪、当归、熟地黄益气养血,健脾补肾;牡蛎、海藻散结利水;杏仁、葶苈子宣肺利水脾;荆芥穗、鱼腥草疏风解毒;川厚朴、首乌、荷叶通腑降浊升清;百合、金钱草益肺、降尿酸;丹参、陈皮理气化瘀,标本同治。


急性黄疸型肝炎验方_李玉奇
黄疸验方_李济仁
慢性乙型肝炎验方_李振华
梗阻性黄疸验方_昊咸中
急性黄疸型肝炎验方_何任
急性黄疸型肝炎验方_何任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