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某,女,60岁,2005年6月23日在北京协和医
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检验指标:自身抗体检查
(2005年6月23日):ANA-òF(-),AMA(+)1:
640,AMA-M2
282RU/ML,放射免疫检查:(2005.8.
2)透明质酸526.69ng/mL{,层黏连蛋白125.29{
ng/mL,ó型前胶原185.8{,?型胶原110.54{。
(2005.12.30)透明质酸392.18{,层黏连蛋白134.76{,ó型前胶原152.38{,?型胶原79.72。乙肝五
项、乙肝前S1抗原及丙肝抗体检查:HBS
Ag(-),HB2
sAb(+),HBeAg(-),HBeAb(-),HBcAb(+),
Pre-S1
(-),aHCV(-)。B超检查(05.5.26)提示:
1肝慢性弥漫性病变(肝硬化)o脾厚?肝囊肿?胆
结石(05.12.20)印诊:1早期肝硬化o肝囊肿?胆结
石。肝功检查:(05.5.23)TBA47.2Lmol/L,ALT103
U/L,GGT123U/L,TP85g/L,ALB33g/,lAST139
IU/L,(06.5.25)TBA51.9Lmol/L,ALT129U/L,
GGT85U/L,TP88g/L,ALB39.5g/,lAST141IU/L。
血常规检查(06.8.1):WBC4.7@10
9
/L,Hgb134g/L,
plt120@10
9
/L,NEUT%50.8%,LYMPH%42.0%
{,MONO0.22@109
/L|,MCV65.4fl{,MCH32.5pg
患者于协和医院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后,曾口服肝泰乐、益肝灵、肝利欣、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但自觉症状无明显好转。
遂于2006年8月在本院消化中心初诊,
刻诊:胃脘胀满,两胁部不舒,周身乏力明显,自觉头晕伴胸闷气短,后背部坠胀沉重,食欲欠佳,纳食减少,口咽部发干伴口苦。大便1日1~2次,成形,时有便溏,心情郁闷,夜寐欠安。BP130/80mmHg,神清,精神可,面色晦黯泛黄,胸部未见蜘蛛痣,无肝掌,全身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巩膜及皮肤黏膜未见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甲状腺不大,双肺(-),心界不大,心率76次/min,律齐,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肝脾无叩痛,腹水征(-)。双下肢无水肿。舌质淡黯苔薄白,脉弦细。
2案例分析及辨证用药
危教授认为患者为老年女性,脏腑不足,脾气虚弱,土壅则木郁,肝气郁结,则见胁痛不舒,情志不畅,肝郁克脾则脾气更虚,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化生不足,则见乏力明显,大便溏泻,胃失和降故见胃脘胀满,纳食减少。
肝郁化火,火盛伤阴则可见口燥咽干;肝胆不宁则易致虚烦不寐,短气乏力。舌质淡黯苔薄白,脉弦细,为气滞血瘀之象。
纵观舌脉及证候表现本病病位
在肝胆,并涉及脾胃等多个脏腑,病性为本虚标实,其
本虚为脾气虚,标实为气滞、血瘀、湿阻,治疗上应结合
患者病情标本兼治。5金匮要略6曰:/见肝之病,知肝
传脾,当先实脾。0因此在健脾的基础上治以疏肝和
胃,活血化瘀,滋阴宁心。
危教授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
舌象脉象,将本病诊断为:西医: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肝囊肿?胆囊炎,胆囊结石。
中医:胃脘痛,郁证。
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气滞血瘀。
治以疏肝和胃,活血化瘀,健脾滋阴,补气宁心。
药用:茵陈30g,郁金30g,丹参30g,川芎15g,黄芪30g,太子参30g,白术30g,北沙参30g,全瓜蒌30g,枳实20g,大腹皮20g,葛根30g,地龙15g,僵蚕15g,钩藤10g,枣仁40g,首乌藤30g,远志15g,莲子心15g,甘草8g,三七粉(冲)3g。
服药5剂之后患者自觉上述症状有所改善,在上方基础上去太子参、远志、首乌藤,加莪术、鸡血藤、当归、赤芍、白芍、丹皮,患者自诉牙龈经常出血,遂又加小蓟、仙鹤草。诊疗过程中发现患者查HP+,
给与三联灭菌疗法。
方中黄芪、太子参、白术、北沙参补气补阴,健脾和
中为君药;茵陈清利湿热,郁金、丹参、川芎、三七粉活
血化瘀,疏肝解郁为臣药;佐以全瓜蒌、大腹皮清肺化
痰,利气散结宽中,葛根升发清阳,地龙、僵蚕、钩藤息
风止痉,祛风通络,枣仁、远志、首乌藤、莲子心宁心安
神,调节睡眠,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结合
西药三联灭菌疗法可减轻患者胃脘胀满、口苦等症状。
目前,患者已于本院门诊随诊6个月余,每次危教授均
根据患者病情及主诉结合其舌象脉象,给予调整方药,
现患者自诉上述乏力症状明显减轻,无胃脘胀痛,无胸
闷气短,纳食可,后背坠胀及沉重症状基本消失,大便
1日1次,成形,睡眠佳。查见:面色较初诊时明显好
转,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最近1次肝功检查(2006年
11月3日于本院门诊做)结果如下:DBIL4.1Lmol/L,
TBIL15.0Lmol/L,TBA11.3Lmol/L,ALT33U/L,
GGT43U/L,TP77.2g/L,ALB41.6g/L,AST44U/L,
GLU6.36Lmol/L,ADA5.2U/L。最近1次B超检查
结果(2006年11月16日):1肝脏弥漫性病变o肝
囊肿?脾大?胆囊炎,胆囊结石。
3讨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
主要与遗传易感性和分子模拟机制有关[5]
。强的松单
独或与硫唑嘌呤联合治疗是AIH的主要治疗方法,可
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熊去氧胆酸(UDCA)潜在的
免疫调节和细胞保护作用可能也给AIH患者带来好
处。但是无论是免疫抑制剂治疗还是UDCA治疗均
在疾病早期阶段疗效较明显,至肝硬化阶段,不仅疗效
不明显,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也明显加重[6]
。对皮
质激素治疗中或治疗后失代偿的AIH患者可考虑肝
移植,移植5年存活率可达92%[7]
。所以临床上关于
AIH所致的肝硬化的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中医
药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治疗仅仅是一个初步的尝
试,有待于临床更多大样本的研究来观察其远期疗效
和后果,近年来虽有不少报导关于中药治疗自身免疫
性肝炎,但始终缺乏治疗结果量化比较的标准,个体治
疗方案、药物剂量、联合疗法的选择还应当结合我国人
群的体质、社会环境、疾病特点和对药物的应答进行个
体化的调整,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摸索出更适合我国
AIH患者的治疗方案。
4小结
中医注重从整体出发调节机体的平衡,从综合方
面治疗疾病,标本共治,若能在AIH的治疗上将中医
和西医的治疗有机的结合起来,则必将收到更好的疗
效。笔者相信中医药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一定能够减
轻更多患者的病痛,为临床的治疗开辟另一条蹊径。
参考文献
[1]贾继东.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基本概念和诊断思路[J].中华肝脏病
杂志,2005,13(1):54
[2]CzajaAJ,FreeseDK.Diagnosisandtreatmentofautoimmunehepati2
tis[J].Hepatology,2002,36:479
[3]Medina-J,GarciaBuey-L,Moreno-OteroR.Immunopathoge2
neticandtherapeuticaspectsofautoimmunehepatitis[J].Aliment-
PharmacolTher,2003,17(1):1
[4]江绍基.临床肝胆系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46
[5]施健,谢渭芬.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机制[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5,13(1):49
[6]邱德凯,马雄.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肝脏病杂
志,2005,13(1):50
[7]刘旺霞.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研究进展[J].传染病信息,2002,15
(1):19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验方_朱良春
胃溃疡验方_朱良春
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方_任继学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李玉奇
慢性重度胃炎伴肠上皮非典型增生验方_李济仁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李济仁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