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38岁,2009年3月12日初诊。主诉痛经20余年。患者自十余岁开始因经期感寒而引起痛经,每于经前及行经第1天出现,腰腹痛连带双腿亦痛。
刻下正值经期,小腹腰腿疼痛,伴头痛,少腹冷痛,喜暖,口干唇燥不渴。纳可,大便干燥。
患者有明确的经期感寒史,周期不准,或提前或错后,然以错后时居多。行经量多,色深红。经前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
患者痛经20余载,且一派寒瘀湿浸之象,小腹冷,经血色深为寒凝血瘀之象,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故月经量多;
下焦寒湿郁久化热,下注于带脉,可见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
高老以下焦虚寒、冲任失调为辨证,治以温经散寒、化瘀调经,方用温经汤加减。
处方:吴茱萸6g,肉桂10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丹皮10g,丹参15g,小茴香10g,胡芦巴10g,乌药10g,橘核10g,阿胶珠10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并嘱其避劳累,节情志,注意保暖。
药进20余剂,1个月后经水再行,经前腹痛、头痛明显减轻,少腹似有暖意,然下肢发凉,劳累后足跟疼痛。
前方肉桂改用桂枝,减胡芦巴增牛膝10g,意在温通经络止痛,又进14剂后,诸症渐平。此后改用丸剂调理,以巩固疗效。
按:临证时,笔者注意到高老在辨寒凝血瘀病例时,必要询问患者有否口干唇燥症状,并作为判定下焦瘀血的重要指征。对此高老的见解是:血凝胞宫,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肝肾虚寒,阴血乏源,无以上济,二者均造成阴血不足,血亏不能外荣,发挥其濡养作用,所以会造成口唇干燥之特有症状。
辨证时须与血热津伤而致的口干相区别。
胃痛验方_张灿玾
验方_张镜人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张镜人
反流性食管炎验方_张镜人
胃癌验方_张镜人
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方_周仲瑛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