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花

【功效分类】

凉血止血

【性味归经】

性味:木槿花味甘、苦,性凉。

1、《日华子》:“凉,无毒。”

2、《滇南本草》:“味微苦、平,性微寒。”

3、《纲目》:“甘,平,滑,无毒。”

归经:入脾、肺、肝经。体轻微香,可散可收。

【功效主治】

1、《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2、《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厥阴经。”

功效:中药木槿花有清肺止咳,凉血止血,利湿消肿。

主治:肺热 咳嗽咯血,肠风泻血,赤白痢疾,痔疮 出血,带下白浊,热淋 水肿,痈肿疮疖。

1、《日华子》:“治肠风泻血并赤白痢。炒用作汤,代 茶吃,治风。”

2、《滇南本草》:“治妇人白浊带下,男子遗精。”

3、《纲目》:“消疮肿,利小便,除湿热。”

4、《本草汇言》:“善治赤白积痢,干涩不通,下坠欲解而不解,捣汁和生 白酒温饮即止。”

5、《医林纂要·药性》:“清肺宁心,渗湿去热。白花轻浮入肺,肺热 咳嗽吐血者宜之。且治 肺痈,以甘补淡渗之功。”

6、《青岛中草药手册》:“凉血,清热。红色花能治肠风下血,白色花能治白带白痢。”

7、《福建药物志》:“治咳血, 咳嗽,黄疸,急淋,肾炎,顽癣,疔疮,带状疱疹。”

【用量参考】

内服:煎汤,5-10g(鲜者30-60g);研末,3-6g。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附方】

1、治风痰壅逆。木槿花晒干焙研。每服一二匙,空心沸汤下,白花尤良。(《纲目》引《简便单方》)

2、治咳血。鲜木槿花30g, 冰糖15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3、治吐血,下血,赤白痢疾。木槿花9-13朵。酌加开水和 冰糖炖半小时,饭前服,每日服2次。(《福建民间草药》)

4、治下痢噤口。红木槿花去蒂,阴干为末。先煎面饼二个,蘸末食之。(《济急仙方》)

5、治菌痢。鲜木槿花、鲜 车前草各30g,鲜 马齿苋60g。水煎服。(《河北中草药》)

6、治痔疮 出血。

1、木槿花、 槐花炭各15g, 地榆炭9g。水煎服。(《安徽中草药》)

2、木槿花15g,水煎服。(《河北中草药》)

7、治白带。

1、木槿花6g(为末),入人乳半钟,将花末拌于乳内,饭上蒸熟,食之效。(《滇南本草》)

2、湿热白带:木槿花30g,猪瘦肉120g。水炖,食肉喝汤。(《安徽中草药》)

8、治赤白带下,血崩。干木槿花10-30g。水煎服,或蒸精 猪肉服食。(《新编常用中草药手册》)

9、治疮疖。鲜木槿花,捣烂外敷,干则更换。(《安徽中草药》)

10、治暑疖肿毒。木槿花阴干为末。敷疮口,其疮自合。(《仙拈集》木槿膏)

1、1、治反胃。千叶白槿花,阴干为末。陈米汤调送三五口,不转,再将米饮调服。(《袖珍方》槿花散)

1、2、治盗汗。取木槿花开而再合者,焙干为末。每用一钱,食后、临卧 猪皮煎汤调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临床报道】

治疗细菌性痢疾木槿花洗净,晒干,研为细末。口服每次2g,每隔2小时1次,小儿药量酌减,3-5天为1疗程。治疗300例,症状控制者占96.3%。一般服药后体温迅速下降,大便于2-3天内好转。


淡豆豉
西河柳
芫荽
葱白
薄荷
牛蒡子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