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汤(《辨证录》)

[方名]

引火汤_辨证录

[出处]

陈士铎-辨证录/李可经验方加减

[原文]

人有咽喉肿痛,日轻夜重,喉间亦长成蛾,宛如阳证,但不甚痛,而咽喉之际自觉一线干燥之至,饮水咽之少快,至水入腹,而腹又不安,吐涎如水甚多,将涎投入清水中,实时散化为水。人以为此喉痛而生蛾也,亦用泻火之药,不特杳无一验,且反增其重。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盖此症为阴蛾也。阴蛾则日轻而夜重,若阳蛾则日重而夜轻矣。斯少阴肾火,下无可藏之地,直奔而上炎于咽喉也。治法宜大补肾水,而加入补火之味,以引火归藏。 [收起]

[组成]

熟地三两 巴戟天一两 茯苓五钱 麦冬一两 北五味子二钱 (常再加天冬30g 油桂1.5g米丸先吞服)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大补肾水,引火归藏。

[适用症状]

咽喉肿痛,喉蛾,日轻夜重;三叉神经痛;口腔溃疡,口疮、舌疮、舌衄等反覆发作者。

舌红无苔或剥苔,脉浮洪大而尺弱。

[方解]

方用熟地为君,大补其肾水,麦冬、五味为佐,重滋其肺金,金水相资,子母原有滂沱之乐,水旺足以制火矣。又加入巴戟之温,则水火既济,水趋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随之势,更增之茯苓之前导,则水火同趋,而共安于肾宫,不啻有琴瑟之和谐矣,何必用桂附大热之药以引火归源乎。夫桂附为引火归源之圣药,胡为弃而不用,不知此等之病,因水之不足,而火乃沸腾,今补水而仍用大热之药,虽曰引火于一时,毕竟耗水于日后,予所以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补水,则肾中无干燥之虞,而咽喉有清肃之益,此巴戟天所以胜桂附也。


赤石脂禹余粮汤(《伤寒论》)
四神丸(《证治准绳》)
菟丝子丸(《济生方》)
敦复汤(《衷中参西录》)
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水陆二仙丹(《洪氏集验方》)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