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心热烦躁,消渴不已。
副症:肢体麻痹,形体清瘦,或有低热。
舌脉: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数。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或具备則症中任何一项,加典型舌脉。
(3)有署热久羁的病史。
【证候分析】
心肾为手足少阴水火之脏,在生理情况下,心火下降子肾,肾水上济于心,使肾水不寒,心火不亢,水火互济,则心肾阴阳得以协调,若署热久羁,佘邪波及心肾,必导致心肾水火既济秀调。余热扰心,心火亢炽故心热烦躁同时肾阴亦被邪热耗伤难以上济于心,更加重心热烦躁;肾水不能上济,故消渴不已;乙癸同源”,肾阴不足,肝阴亦虚,不能濡养筋脉故肢体麻痹,正如吴瑭所说:“肝主筋而受液于肾,热邪伤阴,筋经无所秉受,故麻痹也,阴精耗伤不能充养肌肤故形瘦;
余邪未清,阴液亏虚,故低热,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数。
【治疗法则】
清心滋肾。
【代表方剂】
连梅汤。
【方药加减】
若心火偏旺者,可酌情加连翘,竹叶以清心经之热;
若偏肾阴亏虚者,可酌情加龟板、元参以滋肾阴;
若见脉虚大而芤者,可加人参。
【类证鉴别】
暑入阳明证与暑伤心肾证:二者皆为暑热病邪所致,均有心烦、口渴等症,但前者系暑热炽盛,燔灼胃经所致,故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其临床特点,本证乃暑热久羁、余热波及心肾、上助心火、下焓肾水,以致水亏不得升,火旺不得降,水火不济使然,既无壮热,亦无大汗出,而以消渴不已,心热烦躁。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数为其主要表现,二者可辨。
暑伤津气证与暑伤心肾证:二者皆有心烦口渴等临床表现,但其病位、病机及主要临床见症不同,前者病位主要在肺胃、系暑热内郁,而耗伤津气,症见身热汗出、溺短赤、神疲、气短似喘、舌红苔落而黄,脉虑无力本证病位在心肾,系暑热久羁致心火亢而肾阴亏,水不济火所致,症见心热烦躁、消渴不巳,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数。前者以身热汗出神倦、气短、溺短赤为著,本证则以烦躁消渴为著。
【现代研究】
本证可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和夏季发生的其他病毒性脑炎的恢复期以及小儿暑热症等病,小儿暑热症,多因小儿体温调节中枢机能不完善,汗腺功能不足,故在夏季气温升高时,体内所产的热量不易散发而蓄积发热;因发热消耗大量体液而口渴烦躁;发热时,交感一肾上腺系统机能增高,加之血液温度升高,刺激窦房结使心跳加快、直液循环速度加快而舌绛脉数,脑炎,多因在疾病过程中,长期高热;物质代谢加快,消耗大量营养物质和体液、甚至导致电解质紊乱。在其恢复期,被拫伤的脑?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