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头身困重,脘闷腹胀,形寒肢冷。
副症:面浮身肿;腰部或关节疼痛屈伸不得;痢下白色粘冻,或白多赤少,腹痛,里急后重;或腹痛肠鸣,泻下清稀;或暴起呕吐下利,泻下清稀或如米泔水;或胃脘闷痛。
舌脉: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缓。
【诊断要点】
(1)主症具备二项加次症一项及典型舌脉。
(2)主症具备加典型舌脉。
(3)证候具备寒、湿致病的特点。
(4)寒性凝滞,易伤阳气,湿性重浊,易遏气机,二者合邪,可兼见气滞血瘀证候。
【证候分析】
此证多因素体阳虚,复加受寒,淋雨,涉水,过食生冷瓜果,或久居寒湿之地等,致寒湿之邪自肌腠而入,或阳气虚衰,脾运不健,寒湿自内而生;
寒湿之邪阻于经络或滞于关节,故见头身困重或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寒湿侵袭胃肠传导失司,故见脘腹疼痛,呕吐腹泻,泻下清稀或痢下白色粘冻。
水湿内盛,故可见面浮身肿舌淡昏白腻或白滑,脉濡缓均为寒湿内盛之象。
【治疗法则】
温寒祛温。
【代表方剂】
胃苓汤、藿香正气散、蠲痹汤。
【方药加减】
胃脘痛:以胃脘闷痛或冷痛伴纳少,口粘,头身困重,便溏或泄泻苔白腻等症为特点。治拟健脾温中化湿,用朽苓涵加减。
泄泻:以腹痛肠鸣,泄泻淸稀为脉浮等症,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浊。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白色粘冻或白多赤少,苔腻脉潘缓为特点。并伴有头身困重,中脘痞闷等症。治宜温化寒湿,行气和血。方用胃苓汤加当归、木香、炮姜,枳实等若兼表证者可合荆防败毒散疏解肌表,暑天感寒湿而病痢者,可用纯阳正气丸合蝥香正气散,以祛暑散寒,化湿止痢。
痹证:关节疼痛伴有寒冷,沉重感觉,或关节部位浮肿。以腰及下肢部位为多见,治宜散寒逐湿,温通经脉,以蠲痹汤为主方,偏于寒者加麻黄、川草乌、细辛、小活络丹:偏于湿者加防己、苍术、苡仁、蚕砂。
【现代研究】
寒湿证以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最为多见。
(1)类风湿性关节炎之早、中期一般以风寒湿性居多,晚期又以阳虚者居多。故使用乌头、附子机会较多。
(2)对家兔肩关节?碳ぴ炷<肮饩怠⒌缇倒鄄臁⒔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