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背恶寒,手足寒,身体痛,骨节痛。
副症:口中和。
舌脉:舌淡,苔白滑,脉迟。
【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
(2)具备任何两项主症和典型舌脉。
【证候分析】
少阴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阳气虚不能充实四肢,故见手足寒;
因背属督脉,总督诸阳,阳气不足,阴寒之气滞于督脉,故背恶寒;
阳虚阴盛,气血运行不畅,故身疼痛;
阳衰而水寒不化,浸渍于筋脉骨节之间,故骨节痛。
口中和乃少阴阳虚寒湿之征,即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表明里无热邪。
其舌脉亦为阳虚寒湿之象
【治疗法则】
温经扶阳,除湿止痛。
【代表方剂】
附子汤。
【方药加减】
喘咳:加冬虫草、胡桃仁,补肾纳气,敛肺定喘。
【类证鉴别】
白虎加人参汤证与附子汤证,二者均可见“背恶寒”,但前者是由于汗出太多而至表气不固或津气两伤所致,且有一系列燥热症候;而附子汤证之背恶寒,则是由子阴寒内盛,阳气不能外布,以致体表失其温煦所致,并有一派阳虚阴盛之象,两者病因病机有别,一实一虚,一寒一热,临床不难鉴别。
麻黄汤证与附子汤证:二者皆有恶寒,身痛,但前者为太阳表证,必脉浮而发热,后者为少阴里证,必脉沉而无热,是其鉴别要点。且麻黄汤证无手足寒,而少阴阳虚寒湿证必见手足寒。
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二者皆为阳虚,但前者重在阳虚水泛,故见头眩、心悸、小便不利等证;后者重在阳虚寒滞,故见背恶寒,身体痛,骨节痛等证,病机有别,见证不同。
【现代研究】
(1)附子汤煎剂能够刺激细胞免疫及抗体生成反应,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及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2)具有强心利尿作用,在心肌衰竭时,强心作用更为显著,并对心肌有保护作用。附子汤还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脏负荷的作用。可用于心功能代偿不全患者。
(3)对冠状动脉、脑血管、眼底血管具有扩张的作用,并能使四肢血管扩张,因此,为用附子汤治疗。四肢厥逆找到了一定的实验根据。
(4)对心律有调整作用。实验研究证明,少量附子有强心作用,可加速心律,增强心肌收缩力。附子汤对家兔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保护作用,尚有人观察附子汤在治疗休克时有调解心率的作用。
(5)对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有兴奋作用,能够引起各种脏器功?艿目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