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证

气虚证

【临床表现】

主症: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甚。

副症:反复感冒,长期不愈;

咳喘声低,气短虚怯;

喘促息微,气不得续;

久病呃逆,短促声低,心悸神怯;

泄泻日久,形体消瘦,纳食不佳,肢体困怠;

年高便秘,便溏不燥;

小便作淋,少腹气坠,里急后重,逼坠作痛;

尿闭,遗尿;

惊悸,怔忡,健忘癫痫,痴呆;

眩晕,头痛绵绵不已,时有间歇,喜按;虚劳,麻木;

素常体弱,突然昏倒,重者可见口开目闭、手撒遗尿、肢体松弛、鼻鼾吐沫,或汗出喘促等。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无力。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副症中任何一组症状加典型舌脉。

(3)本证多见于体弱,年老,或年幼、产妇等。

【证候分析】

气虚是指机体能源不足,脏腑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现象。气是人体代谢产物,受源于先天父母,禀于后天脾胃吸收水谷之精微,以及呼吸之大气,经脏腑正常生理功能转化而成,故称其为机体的代谢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能源。因此气的盛衰就反映着机体脏腑功能正常与否。

一旦气的来源及产生的功能不足,则必然反映出脏腑功能减退的一类病证。所以就可见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由于劳侧气耗故活动后诸症加甚;气虚卫外不固,易被邪侵故反复感冒,长期不愈:肺气不足则咳嗽声低,气短虚怯,肺肾气虚,吸入之气不能纳于肾故见喘促息微,气不得续;病久正虚,胃气不足则虚呃,短促声低,心悸神怯:脾气不足,运化失司,津液不走膀胱而由大肠外泄故便溏泄泻,久而不止:纳食不佳,营养不良而形体消瘦,肢体困怠,年高之人,元气已衰,故便秘多为气虚所致,以便溏不燥为其特点。气虚为淋者,乃气虚失摄则少腹气坠,里急后重,逼坠作痛,小便作淋,或者遗尿;气虚气化不能,三焦气化道路不畅则见癃闭:心气不足,心神无所主,故受惊而悸,或睡中易惊而心悸,正气不足,心失所养,功能低下故见怔忡:心气不足,心血不能正常运行而闭阻则见心痛;肾气不足,脑海失充,清窍失养故健忘:气虚痰闭,痰气结心,心窍被蒙则见痴呆癫痫;中医有“无虚不作眩”之说,故气虚脑空可见眩晕;气不足则血不荣,血荣则虚阳易升,扰及清窍,阻闭窍络则头痛隐隐、喜按;精气夺则虚,久虚不复,伤及脏腑、皮毛、筋骨、肌肉,则谓之损,久损不复则谓之劳,此所谓虚劳一证为精、气、血三者虚乏所致。麻木乃为不仁,失去知觉,多为气血亏虚脉失养所致。脾气虚无以升发清阳,阳气不能正常的升发敷布,郁于肌表则发热,午前重者,乃虚阳易被自然界阳气所引动,故?缜叭壬酰何绾笕燃跄艘蛭绾笮檠羲孀匀唤缪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