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畏寒肢冷,面色白,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副症: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水肿以腰以下为甚,腹痛泄泻,心悸头晕。
【诊断要点】
(1)主症必备加典型舌脉,或主症具备三项〈畏寒肢冷必备)加副症一项;
(2)以明显的寒象(畏寒肢冷)、虚象(倦怠少气)与水气停留的表现为特征。
【证候分析】
阳虚证可见于水肿、泄泻、心悸、虚劳等多种疾病之中。阳气虚衰,推动气化功能不足,故精神萎靡,倦怠少气,面色白;阳气温煦不足,则畏寒肢冷:阳虚水湿不化故见水肿或泄泻;心阳不足,心失所养或阳气虚寒,寒水内停,水气凌心可致心悸头晕。
【治疗法则】
温阳散寒利水。
【代表方剂】
理中汤,右归丸。
【方药加减】
水肿:以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难复,畏寒肢冷,倦怠少气,小便短少,舌质淡胖,苔白,咏沉细为特点,多因脾阳不运,水湿不化,或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所致,治当温阳利水,脾阳虚者选用实脾饮,肾阳虚者选用真武汤加减。
泄泻:以腹部畏寒,肠鸣腹涌,大便溏薄,脉象沉细无力为特点。治当温阳止泻,脾胃阳虚选用理中汤加减,肾阳虚选用四神丸增损。
心悸:以心悸头晕,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为特点。治用苓桂术甘汤或桂苓术附汤振奋心阳。若水气凌心兼见水肿喘满,治宜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虚劳:以畏寒肢冷,倦怠少气,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虚弱为特点。治当温阳抉正,脾阳虚者选用拯阳理劳汤,肾阳虚者,选用左归丸。
【类证鉴别】
气虚证与阳虚证:气虚证本属阳虚证范畴,气虚证进一步发展则为阳虚证。气虚证以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淡t脉虚无力等症为特点,阳虚证是在气虚证的基础上兼见畏寒肢冷,脉迟等寒象。
里寒实证与阳虚证:两证均有形寒肢冷,口淡不渴,面色白等寒象,但前者属实,后者属虚,前者是由于寒邪过盛,用遏阳气所致,兼见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舌苔白厚,脉弦紧有力,后者有阳气虚见症(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等)。
【现代研究】
(1)虚证动物模型体表冷光信息的研究用灌服生大黄煎剂,饥饿及失血等方法制作家兔虚证模型,对其致虚前后的体表冷光信息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显示动物致虚后,其体表发光强度降低,幅度随着虚弱的程度加重面加大。
(2)阳虚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是:
大脑皮层,皮层下中枢和交感神榷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副交感神榷功能偏亢,交感一肾上腺髄质系统功能低下,下丘脑一垂沣前叶一靶腺(包括肾上腺、甲拭腺、性腺)?低彻δ艿拖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