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恶阻验方

妊娠早期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至食入即吐者,称为“妊娠恶阻”,又称“妊娠呕吐”“子病”“病儿”“阻病”等。正如《胎产心法》载“恶阻者,谓有胎气,恶心阻其饮食也”。若妊娠早期仅有恶心择食,头晕,或晨起偶有呕吐者,为早孕反应,不属病态,一般3个月后逐渐消失。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恶阻病名,《景岳全书》指出“凡恶阻多由脾虚气滞。然亦有素本不虚,而忽受妊娠,则冲任上壅气不下行,故致呕逆等证”。清代《傅青主女科》则认为,“肝血太燥”“肝急则火动而逆也”“故于平肝补血之中,加以健脾开胃之品……宜用顺肝益气汤”,对妊娠恶阻的病因及治疗增添了新意。

康教授认为妊娠恶阻的发生,主要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常见的原因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并可继发气阴两虚的恶阻重症。【验案举隅】

肖某,女,34岁,已婚,2020年5月21日初诊。

主诉:停经40天,恶心,呕吐,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既往月经正常,12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30天,经期5~6天,量、色正常。末次月经时间为2020年4月12日,5月16日自测尿HCG阳性。1周前出现恶心,近3天加重,食后呕吐,偶有小腹隐痛,无阴道出血。刻下症见恶心,呕吐,食后即吐,反酸,腰酸,偶有腹痛,眠差,大便干,小便色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盆腔超声检查示子宫增大,宫内可见一妊娠囊,大小约为1.2cm×1.0cm×1.0cm,可见卵黄囊,未见胎心搏动。HCG13599mIU/mL,P20ng/mL,E2323.0pg/mL,尿酮体(+)。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内科病史,青霉素皮试阳性。结婚12年,2009年剖宫产一子,体健,2次人工流产(末次在2018年)。

西医诊断:妊娠剧吐。

中医诊断:妊娠恶阻。

辨证:肝胃不和,脾肾两虚。

治则: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处方:太子参15g,生白术10g,陈皮10g,姜半夏10g,竹茹12g,紫苏梗10g,生姜3g,黄芩10g,菟丝子15g,续断12g,桑寄生15g,桑椹子15g。14剂,颗粒剂水冲服,每日1剂。

中医辅助治疗:①耳穴压豆:选用肝、脾、肾、神门、内分泌等耳穴,每周2次。②药膳:竹茹粥。取30g竹茹煎水取汁,与50g粳米一同煮粥,凉后食用。③饮食调摄:妊娠呕吐患者饮食宜清淡、软、易消化。避免油炸、生冷、膏粱厚味及辛辣动火之品。进食可不拘于时,少食多餐,避免过饱伤胃。④精神调摄:给予心理护理,解除对妊娠的各种恐惧、忧虑、紧张心理。告知妊娠反应为正常生理反应,无须过分忧虑。一般妊娠呕吐症状在孕3个月后逐渐消失,仅少数患者会持续整个妊娠期。家属及社会给予充分的关怀、体贴、安慰、鼓励,帮助患者度过妊娠呕吐反应时期。

二诊(2020年6月5日):患者诉偶有恶心,无呕吐及反酸,腰酸、腹痛消失,眠可,大便调,小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滑数。查尿酮体阴性,超声提示宫内孕8周余,可见胎心搏动。停口服中药,继续给予药膳竹茹粥,合理饮食。

按语:妊娠恶阻的发病机制为冲气上逆、胃失和降,病位主要在胃,与脾、肝、肾有关。而肝胃不和型妊娠恶阻患者平素多烦躁易怒,郁怒伤肝,肝郁化热,孕后月经停闭,阴血下聚冲任养胎,肝血虚,冲脉气盛,冲气、肝火上逆犯胃,胃失和降,以致恶心呕吐。肝胆相表里,冲气夹肝火犯胃,胆热亦随之溢,故口酸口苦;呕则伤气,吐则伤阴,呕吐日久伤津,故口干、便干。《孕育玄机》指出“若呕恶不止,全不进食,其胎或有不能安者”,妊娠病需时时顾护胎元,以安胎为要。康教授认为,脾与胃相表里,脾虚则胃亦虚,肝为肾之子,肾虚则肝气急,胃虚则不降,肝急则火动,故有食入则吐,泛恶吞酸。全方以寿胎丸为基础固肾安胎。姜半夏、陈皮、紫苏梗等和中降逆,为临床经验药对;黄芩、竹茹合用可清肝热、安中、安胎;太子参益气生津,与上药合用,使得行中有补,与桑椹子合用,可补肾滋阴、清热润肠。本方补脾肾以固本,调和肝胃以安中,治病安胎并举,具有清肝和胃、降逆止呕之功效。巧妙结合中医适宜技术,尤其是竹茹粥的应用,口感好,易操作,适用于妊娠早期呕吐酸水或苦水,伴胸满胁痛,头晕目眩,心烦易怒,口干苦,喜冷饮,便结尿赤者。


验方_路志正
验方_路志正
验方_路志正
验方_班秀文
验方_夏桂成
验方_班秀文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