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的量、色、质、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本病可见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卵巢早衰、闭经、不孕、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或减少。
1.病因病机《女科证治》载“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沥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耿教授认为,带下过多的主要病因是湿邪,湿邪有内生与外感之别。外湿指外感之湿邪逢经期、产后乘虚内侵胞宫,以致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引起带下病。内湿的产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譬如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内停,下注任带;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素体阴虚,感受湿热之邪,伤及任带等。
2.辨证论治
带下病辨证主要根据带下量、色、质、气味,其次根据伴随症状及舌脉辨其寒热虚实。
脾阳虚型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选完带汤。若寒凝腹痛者,酌加香附、艾叶温经理气止痛;若带下日久、滑脱不止者,酌加芡实、龙骨、牡蛎、乌贼骨、金樱子等固涩止带之品。
脾虚湿郁化热型带下色黄黏稠,有臭味,治宜健脾除湿、清热止带,方选易黄汤。
肾阳虚型带下量多,色白清冷,兼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治宜温肾助阳、涩精止带,方选内补丸。
湿热下注型带下量多,色黄,黏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治宜清热利湿止带,方选止带方。若肝经湿热下注者,烦躁易怒,便结尿赤,治宜泻肝清热除湿,方用龙胆泻肝汤;若湿浊偏甚者,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治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薢渗湿汤加苍术、藿香。
孙某,女,36岁,已婚。患者既往月经正常,1年前无明显诱因带下量多,后逐步加重,色白、质清稀、无气味,无阴痒,白带多到每天要换两次内裤,伴明显腰痛、腿软乏力。平时经常颜面浮肿,纳差,素大便干,小便正常,月经量偏少,经期推后,每40~50天一潮,经色暗红有血块,经行腹痛不甚。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分泌物检查示白色念珠菌阳性,白细胞阳性,阴道清洁度Ⅲ度。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通畅,黏膜充血,阴道内见大量豆渣样白带,宫颈充血,宫体、附件压痛(±)。妇科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证属于脾肾亏虚、湿浊下注。
处方:党参15g,白术14g,甘草6g,沙苑子10g,菟丝子15g,山药15g,芡实15g,莲须6g,杜仲12g,当归10g,椿根白皮10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外洗方:苦参20g,黄柏25g,蛇床子10g,白鲜皮10g。煎汤先熏后洗,每次15~20分钟,每剂使用3次。
二诊:服药后白带量明显减少,腰痛亦减轻,近几天有时感两少腹隐痛,现月经仍未来潮。继服上方加丹参15g。月经来后,带下症状较前明显好转,间断外用药物治疗后痊愈。按语:脾气主升、肾主闭藏,脾阳虚则不能运化水湿,以致水湿内停而下注;肾气虚则不能固涩精气而下泄。患者带下清稀兼见腰痛、腿软乏力乃肾气不足之象,浮肿、纳差乃脾虚之候,辨证观之脾肾不足可以概见。其月经后期、量少、经行腹痛乃血虚气血不和之候。治宜温补脾肾,还要注意,命火必要肾水相济,才能发挥作用。
方中以沙苑子、菟丝子、杜仲温肾添精;党参、白术、甘草、山药、芡实健脾益气;莲须、椿根白皮固涩止带。全方合补脾补肾、固涩、养血活血于一体。肾强脾旺则带下自止,脾健血生则经水自调。
本案外洗方中黄柏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的功效。《神农本草经》载其“主肠痔,女子漏下赤白”,《珍珠囊》载其“除下焦湿肿”。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致病细菌有抑制作用,对某些皮肤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腹痛验方_李今庸
腹痛验方_李今庸
腹痛验方_李今庸
腹痛验方_李今庸
腹痛验方_段富津
腹痛验方_洪广祥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