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某,女,21岁,2012年4月28日初诊。
主因“胸、背、面部瘙痒6年余,加重2个月”来诊。患者6年来常出现面部、前胸及后背部湿疹,直径1~2mm,瘙痒难忍。皮肤油性,平素经期前后不定。诊时面色无华,舌嫩红,脉弦。
西医诊断:湿疹。
辨证:湿热蕴表。
治法:清热祛湿。
处方:野菊花15g,土茯苓15g,丹参15g,公英15g,黄芩10g,元参10g,生地黄10g,甘草10g。7剂。水煎450mL,分早、中、晚3次温服,日1剂。
二诊(5月6日):身痒减轻,舌尖红。原方又取14剂。
三诊(5月20日):前胸、后背及面部湿疹退去,未留印迹。
按:湿疹根据病因可分为湿热型、湿阻型和血虚风燥型,因而治疗上各有侧重。但其病机均由于禀赋不足,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故治疗以清热祛湿、调和气血、祛风止痒为主。本方中野菊花、土茯苓、公英、黄芩清热解毒,除湿散结;丹参活血凉血;元参、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清热,泻火解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标本兼治,疗效颇佳。
慢性肾炎验方_晁恩祥
验方_徐经世
验方_徐经世
慢性前列腺炎验方_王琦
前列腺增生验方_王琦
IgA肾病验方_王琦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