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一、慢性萎缩性胃炎
唐某,男,58岁,淳安县威坪镇唐五村人,2014年7月19日初诊。患者脘腹肠鸣、便溏约10年,伴消瘦乏力,畏寒,腕关节以下寒凉感,纳尚可,脉沉弦,舌苔白厚腻。近日胃镜检查提示: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化。中医诊断:泄泻。辨证:脾胃虚寒,病久及肾。治法:温肾益气健脾。方拟附子理中汤合清震汤加减。
方药:附子6g(先煎),党参20g,苍术20g,白术20g,升麻6g,山药15g,干姜6g,甘草5g,广木香10g,砂仁10g(后下),黄芪30g,7剂。
7月26日二诊:药后大便日1次,尚不成形,腕关节以下觉有暖气,脘胀消失,脉仍沉弦,舌右侧仍白腻。此脾肾阳气不复。方药:附子6g(先煎),党参18g,苍术20g,白术20g,升麻6g,山药15g,干姜6g,甘草3g,广木香6g,砂仁6g(后下),黄芪30g,陈皮10g,7剂。
8月2日三诊:诉手指已温,精神继续转佳,大便日1次,仍不成形,追述便不实已40余年,故短时难以逆转,苔已净,故纳有味,脉沉弦。盖下焦寒湿已久,继续温肾健脾化湿,巩固疗效。方药:附子8g(先煎),肉桂3g(后下),党参20g,苍术20g,白术20g,甘草3g,山药20g,黄芪30g,升麻8g,干姜6g,7剂。
8月9日四诊:病情同前,方略。
8月16日五诊:诉四肢温和,大便渐成形,尺脉有起色,此为脾肾之阳渐复;舌苔薄黄腻,此乃湿邪未尽。续拟温肾健脾化湿。方药:党参20g,附子6g(先煎),肉桂5g(后下),干姜6g,甘草3g,苍术20g,白术20g,山药20g,黄芪30g,升麻8g,7剂。
8月23日六诊:病情同前,方略。
8月30日七诊:上周因参加泥水工作较劳累,出现目流泪,大便或不成形,苔白厚腻,脉沉细。治疗当撤去部分温阳药,酌加化滞之品。方药:附子4g(先煎),太子参25g,白术20g,苍术20g,黄芪30g,鸡内金15g,生山楂15g,广木香6g,砂仁6g(后下),薏苡仁30g,甘草3g,7剂。
此后又复诊3次,均病情同前,续服前方。
9月27日十一诊:纳较可,偶有脘胀,大便不成形,肠鸣,四肢温和,脉滑而缓,舌苔薄白腻。续拟温肾健脾化湿。方药:附子5g(先煎),党参20g,黄芪30g,白术20g,苍术20g,薤白头30g,广木香5g,砂仁5g(后下),吴茱萸8g,肉豆蔻8g(后下),7剂。
期间复诊2次,症状无明显变化,治疗不变。
10月25日十四诊:患者四肢温和,面色渐华,大便仍不成形,脉见沉弦,苔薄白稍腻。此为脾虚明显,改拟益气健脾法。方药:广木香10g,砂仁10g(后下),太子参30g,白术20g,苍术20g,黄芪35g,吴萸5g,黄连5g,茯苓10g,甘草3g,制半夏10g,陈皮10g,7剂。
11月1日十五诊:患者10月29日胃镜检查示:慢性轻度浅表性胃炎伴轻度肠化,幽门螺杆菌(–)。肢温,纳可,大便成形,苔薄白,脉沉弦。患者病情已基本好转,脾肾功能已复,现巩固治疗。方药:广木香10g,砂仁10g(后下),党参30g,白术20g,苍术20g,茯苓10g,甘草3g,制半夏10g,陈皮10g,黄芪30g,厚朴10g,吴萸5g,黄连5g,14剂。
2014年12月18日随访,患者已参加劳动1月余,每天劳动时间在10~20小时,饮食如常,精力旺盛,因在户外作业,双手生冻疮。专程再请孙老先生开膏方以巩固疗效。
按:本案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西医目前并无确切的治疗手段,往往姑息治疗。孙老通过中医辨证施治,三月见功,使病情显著缓解,不可谓不神。究其缘由,乃重在辨证——脾胃虚寒,病久及肾;辅以辨病——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化。临床上萎缩性胃炎多见胃阴虚型、肝气郁型、胃热盛型。此案孙老独以脾胃虚寒入手,且兼顾肾。全程所用的主药为附子、党参、苍术、白术、升麻、山药、干姜、甘草、黄芪,间用香砂六君子、平胃散、左金丸等,理法方药相符,丝丝入扣。孙老用药味少而量重,不惧附子、肉桂、干姜等辛热之品,且加减药物灵活精准,如清震汤之去荷叶,足以体现浙东范氏传承之风。孙老通过温肾益气健脾法治疗此病,不但提供了实例,而且为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痿证验方_张琪
痿证验方_周仲瑛
痿证验方_周仲瑛
痿证验方_周仲瑛
痉证验方_任继学
痉证验方_任继学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