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验方

冠心一号治疗冠心病

冠心一号治疗冠心病:冠心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心脏病。本病在中医学属于“胸痹”“真心痛”“厥心痛”范畴。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与体虚、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有关,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诸脏功能受损有关。

冠心病病机错综复杂,临床上既可表现为气虚、阳虚、阴虚、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的本虚证,又可呈现为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的标实证,但以气虚及瘀血阻络最为常见,而且瘀血常贯穿冠心病的全过程。正如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所以气虚血瘀型是冠心病最基本的证型。常以益气活血、行气止痛为治疗原则,方以自拟方冠心一号加减。其药物组成:太子参、黄芪、丹参、川芎、红花、降香、郁金、香附、延胡索。方中太子参、黄芪益气;丹参、川芎、红花、降香活血化瘀止痛;郁金、香附、延胡索行气宽胸止痛,取“治瘀当调气,气调瘀易去”之意。随证加减:偏阴虚者加沙参、麦冬、生地;偏阳虚者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附子;有痰浊者加瓜蒌薤白半夏汤;胸闷、憋气明显者加莪术;心慌、心悸明显者加柏子仁、生牡蛎、五味子;有室性早搏者加苦参、土茯苓;血压偏高者去黄芪,加汉防己、夏枯草、天麻、钩藤;腰酸明显者加杜仲、桑寄生、川牛膝;下肢浮肿明显者加泽泻、车前子。

【病案】

徐某,男,61岁,干部,2009年4月23日初诊。患者于8个月前突发心肌梗死就诊于宁波李惠利医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治疗,症状好转后出院。出院后无明显心绞痛发作,但时感阵发性胸闷、气短,血压一直控制在100~120/65~70mmHg。近1月来自觉胸闷加重,时作时止,伴乏力气短,舌质淡紫,苔薄白,脉弦细涩。查体:脉搏70次/分,血压120/80mmHg,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外2cm处,心前区无抬举感,心界向左下稍扩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余无特殊。心电图示:陈旧性心梗,部分导联ST段改变。超声心动图报告: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减低,射血分数45%。西医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心梗,PTCA支架术后,心功能不全(I级)。中医诊断:胸痹。辨证为气虚血瘀。

中医治法:益气活血,理气止痛。

方药:太子参30g,黄芪30g,丹参30g,川芎15g,红花10g,降香10g,郁金12g,香附10g,延胡索15g,柴胡10g,赤芍10g,枳壳1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日分2次服。服药7剂后,患者精神明显好转,胸闷减轻,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效不更方,并随症加减,继续服用中药1个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示:ST段改变消失。超声心动图报告:节段性室壁运动减低,射血分数60%。

冠心病多见本虚标实证,临床表现往往虚实错杂,治疗时应谨守“气虚血瘀”的基本病机,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准确运用“通”“补”两法,调整脏腑气血偏胜,以达到解除瘀滞症状。补法应以补气为主,兼顾温阳、滋阴、养血、补肾、健脾等法;通法应以活血为主,兼顾理气宣痹、化痰通络等法。根据多年经验,孙老认为,冠心病患者常以老年体虚者居多,临床治疗中有相当部分的患者常常因虚象得不到纠正而使全身症状改善不好,以致疗效不能巩固。因此,临床上选用太子参、黄芪等益气扶正药物,以及丹参、川芎、红花、降香等活血化瘀药物,组成冠心一号。冠心一号具有益气活血、通补兼施的功用,治疗冠心病往往就能切中病机,取得明显效果


心悸验方_张琪
心悸验方_张琪
心悸验方_张琪
病毒性心肌炎验方_张学文
病毒性心肌炎验方_张镜人
冠心病验方_张镜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