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吴茱萸9g,红参9g,生姜30g,半夏15g,川黄连4.5g,大枣12枚。
【功效】温阳散寒,降逆止呕。
【主治】呕吐,属阳气耗伤,浊阴上逆者。症见食谷欲吐,或干呕吐涎沫,兼见面色?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舌淡、苔白,脉象虚弱。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唐老认为,阳明经统管胃肠,病多属里热实证,但也有由于胃家虚寒所致之食谷欲吐。盖脾胃相表里,“实在阳明,虚在太阴”,脾胃虚寒,健运失职,气逆不降,致恶心呕吐;胃主纳谷以通降为顺,胃虚则不能纳谷,寒则胃气亦上逆;少阴吐利责在阳衰,厥阴受寒,肝木横逆,胃失和降,清淡冷沫随上逆之气而吐出。综观诸症,皆阴寒为患。吴茱萸汤温肝和胃,补中降浊,故而能治。本方中吴茱萸气燥烈,其用量以4.5?9g为宜;生姜可用15?45g,取其温胃降逆之功;根据仲景之旨,参照后世医家之阐发,如《丹溪心法》取吴茱萸一味,力卩黄连名左金丸,治呕吐吞酸,可收卓效;王孟英选此方治寒霍乱。因此,临证时应视病情而灵活变通。
【验案】王某,女,35岁,1969年4月30日出诊。
患者由于情志不舒,饮食不节,诱发右胁下攻窜作痛,寒热往来,恶心呕吐,上级医院诊为“胆结石”,服大剂排石汤无效,呕吐
甚,饮食不下。症见面色淡白,神态困惫,舌淡白,满口涎水,胸满胀闷,呕吐不食,吐多痰涎,右胁疼痛,四肢厥冷,但无表证,头痛隐隐,位在巅顶,脉沉细无力。此乃阳气耗伤,浊阴上逆所致,予吴茱萸汤、小半夏汤、左金丸合方。
处方:吴茱萸9g、红参9g,生姜30g,半夏15g,川黄连4.5g,大枣12枚。
月民后呕吐减轻,第2天能进食,四肢转温,继续加减调治而愈。〔唐祖宣.吴茱萸汤的临床辨证运用[J].新中医,1982,13(1):20-22〕
咳嗽验方_王琦
咳嗽验方_刘志明
咳嗽验方_刘志明
咳嗽验方_刘志明
咳嗽验方_刘志明
咳嗽验方_刘志明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