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丁某,女,时年45岁,首诊日期:2018年07月29日。
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饭后加重,自服胃药(具体不详)后症状可暂时缓解,遂至当地医院消化科就诊,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碳14呼气试验阴性,予护胃等对症治疗处理,但症状仍时有反复,后每年复查胃镜均无进展,患者亦曾就诊当地中医院脾胃科使用中药调理,效果不显著,并出现加重趋势,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及诊断,遂来我科门诊就诊,平素饮食不规律。
【首诊证候】
刻下症见:神清,精神可,表情自然,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言语清晰,语声稍低微,气息平顺,上腹部隐痛不适,纳差,伴嗳气、反酸,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
体格检查:T5、T6椎旁压痛(+),T5、T6旋转式错位(T5向左旋,T6向右旋)。
辅助检查:DR示:T5、T6旋转式错位,胸椎退行性改变。外院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辨证论治】
患者平素饮食不节,进食时间不规律,致脾胃虚弱,运化水谷失司,水谷精微无以化为气血,气血亏虚,不荣则痛,故发本病。
中医诊断(证型):胃脘痛(脾胃亏虚)。
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则治法:健脾益胃,补中益气。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20g、白术15g、陈皮10g、党参20g、柴胡10g、升麻10g、甘草6g、当归身10g、木香10g、砂仁10g、茯苓10g、半夏10g、海螵蛸10g,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治脊诊断及治疗】
三步定位诊断:
1、症状:胃脘部隐痛,神疲乏力。
2、触诊:T5、T6椎旁压痛(+),T5、T6旋转式错位(T5向左旋,T6向右旋)。
3、影像学:DR示:T5、T6旋转式错位,胸椎退行性改变;外院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结合三步定位诊断,可明确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分型:关节功能紊乱型。
治疗:
1、主治法(和骨法):首先予放松手法,放松后予俯卧旋转分压法纠正T5、T6旋转式错位,手法操作后仍有少许错位,配合俯卧牵抖冲压法以进一步纠正。
2、辅助法(调和气血法):手法治疗后,配合电针治疗,穴位选取督俞(双)、胃俞(双)、脾俞(双)、膈俞(双)、关元俞(双),与温针治疗交替进行,针灸结束后配合拔罐治疗。
3、功法训练(和正固本法):指导患者行单杠悬吊,待力量进一步提升后,进而左右交替蹬腿。
【疗程与疗效】
每天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电针与温针灸交替治疗。期间3天行1次背部拔罐治疗,时间约15分钟,间断走罐治疗,以出痧为度。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继续治疗3次后痊愈,叮嘱患者平时加强功能训练,勿劳累。
按语:
患者胃脘部隐痛病史多年,外院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长期予抑酸、护胃等治疗,症状仍有反复,且复查胃镜未见明显好转。经查体发现其T5、T6存在旋转式错位,考虑到影响胃功能的交感神经由此处发出,故在排除禁忌证后,从纠正胸椎错位入手,同时配合功能煅炼、中药调理巩固等系统治疗,结合专科药物干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郑重申明:
验方_路志正
胃下垂验方_颜正华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颜正华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颜德馨
验方_颜德馨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颜德馨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