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验方

【基本资料】

华某,女,时年50岁,2018年10月12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腹部隐痛不适,深吸气痛为主,饥饿时疼痛明显,大便每天2-3次,夜尿多,腰痛。

【首诊证候】

主诉:左腹疼痛不适1周。

刻下见:左侧腹痛不适,隐痛为主;舌质红,苔白,脉沉。

体征及辅助检查:心肺未及明显异常;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腹痛(脾虚湿盛证)。

西医诊断:腹痛。

治法:健脾化湿。

处方:罗氏理肠汤加减。

苍术10g、柴胡15g、厚朴10g、陈皮10g、黄芩15g、党参30g、防风10g、白术15g、白芍15g、桂枝10g、茯苓15g、山药30g、荆芥穗10g、甘草5g。

【随诊过程】

复诊:2018年10月19日

刻下见:药后疼痛程度减轻,呈胀痛,痛窜两胁,时作时止,上气则咳,有痰,背部冷感,舌质淡红,有裂纹、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大便3-4次/日。

中医诊断:腹痛(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5g、白芍15g、川芎10g、枳壳10g、陈皮10g、香附10g、吴茱萸10g、黄连5g、桂枝5g、甘草5g。

按语: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恣食肥甘厚腻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肠胃;误食馊腐,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致寒湿内停等,均可损伤脾胃。患者初诊左侧腹部更偏于胃脘部疼痛,疼痛与饥饿相关,病位应责之于脾胃。大便频,夜尿多,以湿为主,脾气虚而失健运,内湿乃生,湿邪犯中焦而隐痛不适,脉沉,辨为脾虚湿盛证,治以健脾化湿,先用理肠汤。药后疼痛减轻,呈胀痛,痛无定处,痛窜两胁,时作时止,为肝气郁结,气滞不通,不通则痛,继用柴胡疏肝散治之。

罗氏理肠汤由小柴胡汤、四君子汤、苓桂术甘汤、平胃散四方化裁而成。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苍术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运脾,二者共为君药。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厚朴苦辛性温,长于下气除满,理气降逆;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利水健脾,白术燥湿健脾,辅苍术温中燥湿,共为臣药。党参补脾肺气,山药补脾养胃,益气健脾,脾运则湿邪得化;荆芥穗祛风解表,防风祛风行水,胃肠道属皮肤黏膜,亦属“表”,二药疏散表邪以除湿;桂枝辛甘温,温助阳气,温阳化饮,气得温则行,饮得温则化;黄芩解郁热,又可防诸药辛燥太过,共为佐药。甘草一可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温补中阳之力,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调和诸药而为佐使。全方疏肝行气,理气温阳健脾,痰湿得除,诸证自愈。罗氏理肠汤主治肝胃不和、痰湿留滞胃肠。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消化道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等辨证属肝脾不和、痰湿或寒湿证者。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疼痛喜按,畏寒,舌苔白腻,大便溏薄为辨证要点。寒湿重者,可加干姜以温化寒湿;腹痛者,可加高良姜、香附理气暖中。


脂肪肝验方_张学文
慢性乙型肝炎验方_张学文
胁痛验方_张镜人
胁痛验方_周仲瑛
胁痛验方_周仲瑛
胁痛验方_周仲瑛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