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蔹莓

【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

【中药毒性】

有小毒

【性味归经】

性味:乌蔹莓味苦、酸,性寒。

1、《新修本草》:“味酸、苦,寒,无毒。”

2、《品汇精要》:“味厚于气,阴也。”

归经:归心、肝、小肠经

【功效主治】

1、南药《中草药学》:“人心、小肠经。”

2、《福建药物志》:“辛、苦,凉,有小毒。”

功效:中药乌蔹莓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主治:咽喉肿痛,热毒痈疮,丹毒,蛇虫咬伤,水火烫伤,跌扑损伤,风湿痹痛,黄疸,泻痢,白浊,咳血,尿血。

1、《本草经集注》:"捣敷疮肿,蛇虫咬伤。"

2、《新修本草》:"主风毒热肿,游丹,蛇伤,捣敷并汁饮。"

3、《履巉岩本草》:"治痈疽发背,捣烂罨患处。"

4、《纲目》:"凉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疖肿。"

5、《药性考》:"(治)尿血,喉痹,扑跌伤残。"

6、《分类草药性》:"去风散痰。治五种黄病,母猪风。"

7、《江苏省植物药材志》:"热水泡,熏腿可止痛。"

8、《贵阳民间药草》:"治风湿瘫痪。"

9、《闽东本草》:"治热泻,血痢。"

10、《湖南药物志》:"治偏头风,痔疮。"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乌蔹莓注射液体外对金黄色 葡萄球菌、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乌蔹莓挥发油对小鼠感染流感病毒A3型和细胞感染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均具有明显抗病毒活性。

2、抗炎、解热作用

乌蔹莓水煎醇沉液及醇提取液对多种动物实验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乌蔹莓注射液皮下注射对肺炎链球菌和流感杆菌引起的兔体温升高有解热作用。

3、抗凝血、增强免疫作用

乌蔹莓醇提取液能使血栓长度、血栓干重明显减轻,血小板粘附率显著降低。乌蔹莓能显著抑制ADP、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抑制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乌蔹莓能显著增强小鼠腹腔M的吞噬功能,但对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有抑制趋势,对B淋巴细胞有增强作用,对胸腺重量有明显抑

制作用。

4、毒性

乌蔹莓水煎醇沉液及醇提取液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51.12g/kg和102.8g/kg。

【用量参考】

内服:煎汤,15-30g;或鲜品捣汁,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附方】

1、治喉痹。马兰菊、五爪龙草、 车前草各一握。上三物杵汁,徐徐饮之。(《医学正传》)

2、治一切肿毒、发背、乳痈、便毒、恶疮初起。五叶藤或根一握, 生姜一块。捣烂,入好酒一盏,绞汁热服取汗,以渣敷之,用 大蒜代姜亦可。(《寿域神方》)

3、治项下热肿,俗名虾蟆瘟。五叶藤捣敷之。(《丹溪纂要》)

4、治发背、臀痈、便毒。乌蔹莓全草水煎2次滤过,将两次煎汁合并一处,再隔水煎浓缩成膏,涂纱布上,贴敷患处,每日换1次。(《江西民间草药》)

5、治臁疮。鲜乌蔹莓叶,捣烂敷患处,宽布条扎护,每日换1次。或晒干研末,每药末30g,同生猪脂90g捣成膏,将膏摊纸上,贴敷患处。(同上)

6、治乳腺炎。鲜乌蔹莓,捣烂敷患处。(《青岛中草药手册》)

7、治淋巴腺炎。乌蔹莓叶适量,和等量水仙花鳞茎, 红糖少许,共捣烂,加温敷患处。(《福建药物志》)

8、治带状疱疹。乌蔹莓根,磨烧酒与 雄黄,抹患处。(同上)

9、治毒蛇咬伤,眼前发黑,视物不清。鲜乌蔹莓全草,捣烂绞取汁60g,米酒冲服。外用鲜全草捣烂敷伤处。(《江西民间草药》)

10、治蜂螫伤。

1、五爪龙鲜叶,煎水洗。(《江西草药手册》)

2、乌蔹莓、 紫花地丁、 葎草、 野菊花各30g。水煎服,每日1帖。[《上海赤脚医生杂志》,1977,(4):封底]

1、1、治跌打损伤。五爪龙捣汁,和童尿、热酒服之,取汗。(《简便方》)

1、2、治风湿关节疼痛。乌蔹莓根30g,泡酒服。(《贵州草药》)

1、3、治风湿瘫痪,行走不便。母猪藤45g,大山羊30g,大风藤30g。泡酒500g。每服15-30g,日服2次,经常服用。(《贵阳民间药草》)

1、4、治黄疸病。用(乌蔹莓)鲜根30g,泡酒,每次服一杯。(《重庆草药》)

1、5、治湿热白浊,色白若泔浆浊,在尿后不痛者。五爪龙藤连根一两, 土茯苓、 牛膝各八钱。生 白酒三碗,煎至一碗。空心服三次愈,并治下疳如神。(《文堂集验方》)

【临床报道】

治疗急性扭伤 用乌蔹莓鲜根,洗净晾干,除其中木质部,用其根皮,加少许食 盐

或 醋后捣成糊状。将糊状乌蔹莓均匀地涂在纱布上,敷于患处,用布带扎牢。7小时后如患者无明显过敏反应,可重新用此法,直至症状全部消除为止。治疗103例,结果75例用药7小时内疼痛等症状消失。


紫薇花
鱼脑石
白蔻壳
化橘红
阿魏
麻黄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