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牙皂

【功效分类】

解表

【中药毒性】

有小毒

【性味归经】

性味:猪牙皂味辛、咸,性温;有小毒。

归经:归肺、大肠经。

【功效主治】

功效:解表中药猪牙皂有祛痰开窍,散结消肿。

主治:用于中风口噤,昏迷不醒,癫痫痰盛,关窍不通,喉痹痰阻,顽痰喘咳,咯痰不爽,大便燥结;外治痈肿。

【药理作用】

皂苷能刺激胃粘膜而反射性地促进呼吸道粘液的分泌,从而产生祛痰作用:煎剂对离体大鼠子宫有兴奋作用;对堇色毛癣菌,星形奴卡氏菌有抑制作用。大量 皂荚中所含之皂苷,不仅刺激胃肠粘膜,产生 呕吐、腹泻,而且腐蚀胃粘膜,发生吸收中毒,甚至产生全身毒性,引起溶血,特别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先痉挛后麻痹,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用法参考】

1、顽痰阻肺,咳喘痰多。猪牙皂辛能通利气道,咸能软化胶结之痰,故顽痰胶阻于肺见咳逆上气,时吐稠痰,难以平卧者宜用之,可单味研末,以蜜为丸, 枣汤送服,即《金匮要略》 皂荚丸。近代有以猪牙皂配 麻黄猪胆汁制成片剂,治咳喘痰多者。

2、中风、痰厥、癫痫、喉痹痰盛。猪牙皂味辛而性窜,入鼻则嚏,入喉则吐,能开噤通窍,故如中风、痰厥、癫痫、喉痹等痰涎壅盛,关窍阻闭者可用之。若配 细辛共研为散,吹鼻取嚏,即通关散(《丹溪心法附余》);或配明矾为散,温水调服,涌吐痰涎,而达豁痰开窍醒神之效,即稀涎散(《传家秘宝》)。

3、 猪牙皂熬膏外敷可治疮肿未溃者,有散结消肿之效;以陈 醋浸泡后研未调涂,可治皮癣,有祛风杀虫止痒之功。又猪牙皂味辛,能“通肺及大肠气”,而有通便作用,治 便秘,可单用,也可配 细辛研末,加 蜂蜜调匀,制成栓剂用。

【注意事项】

内服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 呕吐、腹泻。辛散走窜之性强,非顽疾证实体壮者慎用。孕妇、气虚阴亏及有 出血倾向者忌用。

【用量参考】

研末服,1~1.5g;亦可入汤剂,1.5~5g。外用适量。

【化学成分】

猪牙皂含三萜类皂苷、鞣质、蜡醇、廿九烷、豆甾醇等。

【临床研究】

皂荚研细末吹入鼻腔,可止 呃逆(中医杂志,1995,7:389)、治疗急性 心悸(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中医杂志,1995,7:418); 皂荚蜜丸服,治痰稠不易咳出之肺结核、肺脓肿、肺心病、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及肺不张等呼吸系统疾病,有较好祛痰作用(中华内科杂志,1982,12:783); 皂荚研末,用糖拌服,治小儿厌食症,总有效率94.5%(湖北中医杂志,1987,1:25);大皂角炒,研末,入 醋收膏,贴敷患侧口角,治面神经炎300例,痊愈250例,好转40例,无效10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4:25); 皂荚与 苦参煎水熏洗,治滴虫性阴道炎68例,近期治愈39例,远期治愈12例(甘肃中医,1996,3:36); 皂荚用水、酒、 醋、香油等制成浸出液或糊剂外搽或敷,可治疗疥疮(湖北中医杂志,1989,5:32)、带状疱疹、足癣、漆疮、丹毒、痱子(新中医,1995,1:45)。

【不良反应】

皂荚所含的 皂荚苷有毒,对胃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胃粘膜被破坏而吸收中毒,故用量过大,误食种子或豆荚,及注射用药均可致毒性反应。初感咽干、上腹饱胀及灼热感,继之恶心、 呕吐、烦躁不安,腹泻,大便多呈水样,带泡沫。并有溶血现象,出现面色苍白、黄疸、腰痛、血红蛋白尿及缺氧症状等。同时出现头痛、 头晕、全身衰弱无力及四肢酸麻等。严重者可出现脱水、休克、呼吸麻痹、肾衰而致死亡。

中毒早期应立即催吐、洗胃、并口服牛乳、蛋清等以保护胃粘膜,必要时可导泻;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并促进毒素排泄;有溶血征象者,应用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严重者输血、给氧、酌用可的松类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并作对症处理。中药解毒:以 生姜9g、香芋9g、 赤芍9g、 乌药9g、 藿香6g、 羌活6g、 大腹皮12g,水煎服。或以 黄柏9g, 甘草6g,煎服。


藏青果
茶树根
蟾皮
穿山龙
刺猬皮
大黄炭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