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用法
煎服法同麻黄汤方。歌诀:麻杏石甘表里热,汗出而喘症奇特,无论误下或误汗,阳明里实热未结。
方解
麻黄配伍桂枝攻表邪而发汗,伍石膏清里热,故反治疗汗出。今于麻黄汤去桂枝,倍用麻黄,增量甘草而加石膏,故治汗出有热、喘而急迫者。
仲景论述解析
《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解析:无大热,是说不似阳明病热实于里的身大热,但并非无热之意。本条大意是说:发汗后表不解,依法宜桂枝汤汗以解表,但患者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虽然外邪未罢,但不可再用桂枝汤治疗,则可用麻杏石甘汤治疗。按:这里所说的汗出,纯属里热熏蒸所致,其特点是,汗出黏稠量多而臭味重,与桂枝汤证的自汗淡薄量少而臭味轻者有别。不过热实于里当大热,今无大热则未至阳明内结的热实程度甚明。故此喘不是里实满的承气汤证,而是由于表热郁闭和里热壅滞而致的麻杏石甘汤证,故用本方两解表里。《伤寒论》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解析:太阳病,治应汗解,误用下法,热陷于里而致表里并病,亦每见本方证,当然不可与桂枝汤而宜用本方。
临证思考
喘而汗出,身无大热,为本方应用的主证。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常见本方证。但并非是这些病的特效药,若适是病,即用是药反而多误。中医治病在辨证、辨方证,用非其证,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学者须识此,慎勿等闲视之。
辨证要点
汗出而喘、口干、烦满而不恶风者。
验案
陈某,男,24岁,1965年3月25日初诊。自昨日恶寒身疼,咳喘咽干,自服A.P.C,2片后,汗出不恶寒,但仍身疼、咳喘、吐白痰、口干思饮,舌苔白,舌尖红,脉滑数。证属外寒里热、肺气不利,治以解表清里、宣肺降逆,与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18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生石膏45克,半夏12克。结果:上药服二剂,汗出及喘减。继以桑杏汤加减,服六剂诸症已。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组成
功用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邪,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无汗,舌苔薄白、黄,脉滑而数。
现代应用
急忙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百日咳,小儿痉挛性喉炎,荨麻疹,鼻炎等。
药理研究
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抗过敏、抗炎作用。解热作用。
临床应用
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泌尿系感染。皮肤,肛肠外科。百日咳,小儿痉挛性喉炎,急忙扁桃体炎,鼻炎,眼病,咽炎,口腔溃疡,酒糟鼻。麻杏甘石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去节)10克、杏仁(去皮炎)10克、甘草(炙)6克、石膏30克。
功用
宣肺泄热,平喘止咳。主治热邪壅肺之发热口渴、无汗或有汗、喘咳气粗、甚或鼻煽、苔黄薄、脉滑数。
配伍
石膏辛甘寒,既能清肺热,又能透邪热,"是为邪热杜绝来源";麻黄辛苦温,配伍石膏,发汗之力被制而重在宣肺透热,"是为郁热打开出路",两药相制为用,既能宣肺,又能泄热,虽一辛温,一辛寒,但辛寒大于辛温,使本方乃仍为辛凉之剂;杏仁苦降,助麻黄以平喘止咳;炙草和中护胃。药虽四味,但配伍有度,与麻黄汤相比,虽仅一药之差,但功用迥然不同。
运用
1.无汗而喘属热闭于肺者,石膏用量三倍于麻黄,相应增强麻黄宣肺之力;有汗而喘属肺热较甚者,石膏用量五倍于麻黄,相应增强石膏清肺之力。2.麻疹已透或未透,若出现发热、气喘、鼻煽属麻毒内陷,肺热炽盛者,可酌加北紫草、西红花以解毒透疹。3.急性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见有发热喘咳属热邪壅肺者,可用本方治之。
一贯煎合玉女煎加减(《景岳全书》)
丹栀逍遥散加减方3(《医统》)
补心汤加减(《眼科纂要》)
知柏地黄丸加减(《新方八阵》)
金匮肾气丸加减(《金匮要略》)
二陈汤(《和剂局方》)合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