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
射干9克,麻黄12克,生姜12克,细辛9克,紫菀9克,款冬花9克,五味子13克,大枣3枚,半夏15克。
射干十三枚(9g),麻黄四两(12g),生姜四两(12g),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各9g),五味子半升(12g),大枣七枚(7枚),半夏(大者,洗)八枚(12g)。
用法
煎服法同小青龙汤方。歌诀:射干麻黄枣生姜,五味辛夏菀冬镶,与小青龙所主同,外寒内饮痰鸣强。
方解
射干、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气,而射干尤长于清痰泄火,以利咽喉。麻黄、生姜发表散邪。半夏、细辛、大枣降逆逐饮,故亦是外邪内饮而致咳逆的治剂,与小青龙汤所主大致同,而侧重于上气痰鸣者。
仲景论述解析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解析:水鸡,即青蛙。咳而上气,即咳嗽气喘,这种咳喘如又见咽喉有痰鸣,如水鸡声者,宜射干麻黄汤主之。
临证思考
气管炎、哮喘咳逆痰多,咽中不利者,本方有良效。若口干或烦躁者宜更加生石膏。
辨证要点
小青龙汤证喉中痰鸣明显者。
验案
康某,男性,49岁,1965年12月2日初诊。1958年脊柱骨折后患喘息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近1周受寒咳喘加重,喉中痰鸣,不能平卧,咳吐白黏痰,量多,头痛,背痛,口干不思饮,苔白腻,脉浮弦。证属外寒内饮而属射干麻黄汤证:麻黄12克,射干10克,生姜12克,大枣4枚,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细辛10克,五味子10克,清半夏15克。结果:上药服三剂咳喘减,稍能平卧。因口渴明显,汗出较多,上方加生石膏45克,服七剂咳喘明显减轻,可以平卧。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组成
射干(9)、麻黄(9)、生姜(9)、细辛(3)、紫菀三两(6)、款冬花(6)、大枣(3枚)、半夏半升(9)、五味子(9)。
功用
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主治
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
药理研究
镇咳祛痰。平喘。
临床应用
组成
射干、麻黄、紫菀、款冬花、半夏(制)各9克、生姜12克、五味子6克、细辛3克、大枣3枚。
功用
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主治寒饮蓄肺,肺气上逆所致的咳嗽气喘、喉中痰声漉漉、痰多而稀、胸闷不渴、苔白腻或滑、脉弦滑等。
配伍
射干降逆下气,开痰破结,对于咳逆上气,喉中痰鸣者,用之甚宜;麻黄辛温,宣肺散寒,配苦寒之射干,可降气平喘,治咳逆上气;半夏辛温,下气散结, 配伍射干则开痰破结,治其喉中痰鸣,三药相伍,相须为用,治其主证;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细辛、生姜配伍半夏以温肺使饮;大枣培土制水,助细辛之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防肺气之耗散。
运用
1.百日咳,症见咳时连声不止、气似难接、喉间痰鸣、入夜尤甚、苔白滑、脉弦滑属痰饮阻肺,肺失肃降者,亦可用本方治之。2.本方适于内有寒饮而无外邪者。挟有外寒者,宜改用小青龙汤(《伤寒论》)。3.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腺病毒肺炎、嗜酸细胞增多症等见有咳喘属寒饮蓄肺,肺气上逆者,可用本方治之。
导气汤(《沈氏尊生书》)
安奠二天汤(《傅青主女科》)
痿证方
白术附子汤(《金匮要略》)
十味败毒散加连翘薏仁汤
犀角地黄汤加银翘散(《温病条辨》)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