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己丸,中成药名。由黄连、吴茱萸(制)、白芍(炒)组成。具有泻肝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
用于肝火犯胃、肝胃不和所致的胃脘灼热疼痛、呕吐吞酸、口苦嘈杂、腹痛泄泻。
通用名称
戊己丸
成分
黄连、吴茱萸(制)、白芍(炒)。
性状
本品为棕黄色的水丸;味苦,稍有麻辣感。
主要功效
泻肝和胃,降逆止呕。
适应病症
本品用于肝火犯胃、肝胃不和所致的胃脘灼热疼痛、呕吐吞酸、口苦嘈杂、腹痛泄泻。
临床应用及指南
李丽通过进行参苓白术散合戊己丸加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效果评价,得出结论参苓白术散合戊己丸加减治疗小儿秋季腹泻临床效果优于西医基础治疗,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值得推广。(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0):196-197.)
规格
每瓶装60g。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不良反应
尚不明确。
禁忌
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
尚不明确。
药物相互作用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方法
密封。
有效期
36个月
执行标准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纤维束鲜黄色壁稍厚,纹孔明显(黄连)。草酸钙簇晶直径18-32μm,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中含有数个簇晶(白芍)。非腺毛2-6细胞,胞腔内有的充满红棕色物;腺毛头部多细胞,椭圆形,含棕黄色至棕红色物,柄2-5细胞(吴茱萸)。
2、取本品0.7g,研碎,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连对照药材与白芍对照药材各0.3g、吴茱萸对照药材0.1g,混合后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混合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2:1: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喷以10%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通则0108)。
含量测定
1、黄连: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30:7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50nm。理论板数按盐酸小檗碱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0g的溶液,即得。
(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适量,研细取约0.2g,精密称定,精密加入盐酸-甲醇(1:100)混合溶液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盐酸-甲醇(1:100)混合溶液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ml,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5)本品每1g含黄连以盐酸小檗碱(C20H17NO4·HCl)计,不得少于15.0mg。
2、炒白芍: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1)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理论板数按芍药苷计算应不低于3000。
(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芍药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40μg的溶液,即得。
(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适量,研细取约0.2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稀乙醇35ml超声处理(功率240W,频率45kHz)10分钟,放冷,加稀乙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4)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5)本品每1g含白芍以芍药苷(C23H28O11)计,不得少于7.0mg。
附注
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戊己丸
来源:《和剂局方》
组成
用法:为丸,水服。
功用:疏肝和脾。
主治:肝脾不和。
八珍汤加减(《正体类要》)
桂附八味汤加减(《金匮要略》)
龙胆泻肝汤加减方4(《兰室秘藏》)
镇肝熄风汤加减(《医学表中参西录》)
银翘散加减方3(《温病条辨》)
清脾泻胃汤加减(《寿世保元》)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