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组成
黄芪(120)、当归6、赤芍(6)、地龙3、川芎3、红花3、桃仁(3)。
黄芪12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地龙5克、川芎10克、红花5克、桃仁10克。
黄芪生四两(120g),当归尾二钱(6g),赤芍一钱半(5g),地龙(去土),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益气,活血,通络。
主治
脑血管病,颅脑损伤后遗症,坐骨神经痛,周围神经麻痹及冠心病,肺心病,肾病等。
药理作用
对神经系统,溶栓和抗凝作用,反血液流变的影响,对心血管的影响,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耐缺氧及抗疲劳作用等。
临床运用
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眼科,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妇科疾病等。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组成
黄芪60克(生)、当归尾、赤芍各15克、地龙、川芎各10克、桃仁、红花各6克。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萎废、遗尿不禁、苔白脉缓等。
配伍
本方以黄芪为主,补气以推动血行;归尾、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活血通络,配伍黄芪则补气而可活血,祛瘀而不伤正。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运用
1.神志不清属闭证者,宜先开窍。2.本方用黄芪的目的在于祛瘀。临症时黄芪宜生用,并宜重用(可从30-60克开始,效果不显再酌情增加),取其力专性走,周行全身之效。3.痰多者,加胆南星、天竺黄以祛风痰;语言蹇涩者,加菖蒲、远志以开窍化痰。4.痹证属气虚血瘀者,可用本方加桑寄生以养血祛风。5.脑血管意外后遗证、小儿麻痹后遗症其它原因引起的半身不遂、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萎软以及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等属气虚血瘀者,均可用本方治之。
布袋丸(《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加味贯众饮(《中医皮肤科》)
仙方活命饮(《妇人良方》)
托里透脓汤(《医宗金鉴》)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