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发热,微恶风寒,咽干鼻燥,口渴,咳嗽少痰。
副症:头痛,少汗。
舌脉: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
【诊断要点】
(1)必须具备主症。
(2)或具备副症中任何一项,加典型舌脉。
(3)多发于秋令燥热偏盛时节,或有起居不慎史,发病较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
【证候分析】
燥热病邪侵袭肺卫,卫气郁阻则见发热,微恶风寒,肺津受伤。
气失宣降则咳嗽少痰,鼻燥咽干,口渴。
燥热袭表,卫气郁阻,经气不利则头痛,卫气郁阻,此毛开合失司则少汗。
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均为燥热,病邪侵袭肺卫之征象。
【治疗法则】
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代表方剂】
桑杏汤。
【方药加减】
若兼鼻衄者,可加茅根、旱莲草以凉血止血。
【类证鉴别】
风热侵袭肺卫证与燥热侵袭肺卫证:二者均为表证,皆有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等症,但在致病因素、传变和临床表现方面却有很大区别。其一,前者系风热病邪为患,后者为燥热病邪作崇。其二,前者多发于冬春季节,后者多发于秋季。其三,后者以燥伤肺津为其主要特征,津液亏损之象比前者为重,咽干鼻燥、口渴干咳等症突出。其四,前者在发展过程中易出现逆传心包的急剧变化,而后者则少见。
凉燥初起邪郁肺卫证与燥热侵袭肺卫证:二者均为燥伤肺卫之候,皆有发热、恶寒、头痛、咳嗽、鼻干咽燥等症,但前者发于秋深初凉,西风肃杀之时,性质偏寒,后者发生于久晴无雨,秋阳以暴时节,性质偏热,故前者恶寒较重,持续时间亦较长,而后者恶寒较轻,不久即消失。前者多鼻鸣而塞,或流清涕,痰多清稀,后者鼻中必有燥热感,咯痰多稠而胶粘。前者口舌虽干而不甚渴饮,苔薄白而干舌质未有变化,后者口渴苔薄白而燥,舌边尖红赤,劫灼津液较前者为甚,二证不难鉴别。
【现代研究】
该证见于现代医学之秋季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病。《温病研究》指出:“燥邪虽属温热之性,但较之风温、暑热诸邪,在“热”的程度上略轻一筹,故其伤津气,彼则煎熬津液。反映在病情上,燥邪为病,—般热势不高,传变不多,症情较轻,在病机上,《实用中医内科学》指出:“燥邪上受,肺卫受病。”故发热而微恶寒;燥伤津气,则干咳少痰,口鼻干燥,遂致本证。
肾气不固(固冲汤)
脾肾阳虚证(实脾饮)
气阴不足证(生脉散)
心神不足(养心汤)
脾胃虚寒夹有湿热(连理汤)
脾胃虚寒证(干姜人参半夏丸)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