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主症:胃脘刺痛,痛有定处,疼痛拒按,日轻夜重。
副症:吐血色紫暗,大便如柏油样,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色紫暗,
舌脉: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点,脉细涩。
【诊断要点】
(1)具备主症即可。
(2)具备副症2项以上加典型舌脉者。
(3)多有气滞日久或胃痛久延之病史,
【证候分析】
瘀血为有形实邪,多由气滞、寒凝、或久痛入络所致。瘀阻于胃,不通则痛,故胃脘刺痛,瘀血有形,故痈有定处,固定不移而拒按,日则阳主动,有助于行血散瘀,夜则阴主静,静则血行迟缓,故曰轻夜重。瘀阻胃络,阻碍血行,终致血涌络破,血不循经,溢于胃内,胃失和降,血随气逆,故见吐血,血色紫暗,血渗入肠,与大便混杂而下,故黑便如柏油样。阏血组络,新血不生,肌肤失养,故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紫色主瘀,故见唇舌紫暗,舌有瘀斑,瘀点,脉细涩均为瘀血阻滞之象。
【治疗法则】
活血化瘀止痛。
【代表方剂】
失笑散、丹参饮、通幽汤、膈下逐瘀汤。
【方药加减】
胃脘痛:其特点是胃脘疼痛较剧,呈刺痛或刀割样痛,痛处不移,拒按,常常夜间加剧。或伴黑便、吐血,面色萎黄,唇色紫暗,舌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脉涩等。治用失笑散和丹参饮为主方,宜加元胡、郁金、三七增强理气化瘀之力,疼痛重者,加没药化瘀止痛。
【类证鉴别】
胃腑气滞证与胃腑血瘀证:二证同属实证,病位相同,皆可见胄脘疼痛拒按,食纳少,恶心呕吐等症。但前者为气病,多由七情郁结,木郁乘土或饮食伤胃,土壅木郁所致,临床上以胃脘胀满,攻窜作痛,痛连两胁,嗳气频繁,脉沉弦等为特征。后者为血病,多由气滞不愈,久必及血,或胃痛久延,瘀血留阻所致。临床上以胃脘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或伴呕血、黑便,舌紫脉涩等症为特征。
食滞胃脘证与胃腑血瘀证:二证皆为有形实邪停滞于胃,故均可见胃脘疼痛拒按,纳少呕恶等症。区别在于:前者多有暴饮暴食病史,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嗳腐食臭,厌食呕吐,舌苔厚腻等伤食症状。后者多为气滞不愈,胃病久廷,瘀血内结所致,故以胃脘刺痛,固定不移,呕血、黑便,舌紫有瘀斑,脉涩等瘀血症状为主要表现。
【现代研究】
胃腑血疲证诊断参考指标:
(1)毛细血管镜检查:有较多的毛细血管扩张、扭曲,畸形或襻顶瘀血。
(2)显微镜观察或电磁流量计及同位素血流量测定等:肢体血流量及微循环血流速度明显减慢,严重的甚至有停滞现象。
(3)胃镜检查:胃粘膜浅表炎证者居多。
临床研究表明,胃腑血瘀患者或其他证型脾?覆〖嬗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