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盛证

阳盛证

【临床表现】

主症:身热喜凉,烦渴引饮,面色通红,

副症:消谷善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尿多而混黄,口干口臭。

舌脉:舌质红绛,苔色黄或老黄,甚则燥裂,脉洪数或滑数有力。

【诊断要点】

(1)主症具备二项以上,兼副症二项以上加典型舌脉。

(2)具有“阳盛则热”的表现特征。

【证候分析】

阳热之盛故见而红身热喜凉,热郛耗伤律液,肠燥津枯故大便秘结,积热上蒸,浊阴不降,故口干口臭,热移膀胱故小便短赤,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饮。胃热黧灼于肺,肺热伤津故渴欲饮水以自救,饮水虽多,肺津不能敷布,致水液直趋于下,故小便量多而混黄,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均为阳热之盛之征。

【治疗法则】

清热生津,润肠通腑。

【代表方剂】

白虎加人参汤,增液承气汤,麻子仁丸。

【方药加减】

消渴:其特点为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小便频数量多,尿色混黄,身体消瘦,若阳明燥热内盛可兼见大便燥结。治用石膏知母清泄肺胃之热,人参甘草粳米益胃护津。

大便燥结不通:可用增液汤(生地、元参、麦冬)生津止渴,润燥通便,配合芒硝大黄软坚化燥。

便秘:其特点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可兼有口干口奥,身热面赤,腹胀或痛,治用麻子仁丸大便干结而坚硬者,可加入芒硝以牧坚散结,泻热通使。

口干舌燥:律液耗伤者,可加入生地、元参、石斛之类养阴、生津,如兼痔疮便血,宜加入槐花、地揄清肠止血。

【类证鉴别】

阳盛证与热证:由于“阳盛则热”,两者从寒热角度来看,都表现为一派热象,但前者电于阳气亢盛所致,属于阳热有余的实证,除有热象的特征外,还表现为机体功能亢逬的一系列症状。热证可因阳气亢盛或阴虚阳亢所致,其证有实热和虚热之分,实热证与阳盛证相同,虚热证还兼有阴液不足之征。其本质属虚。

实证与阳盛证:两者虽同属于实证。“为邪气有余,但前者有寒,热之分,阴寒内盛表现为实寒证,阳热之盛表现为实热证,而后者仅表现为阳热有余之象.

阳证与阳盛证:两者同属阳迁,但前者范围较广,根据阴阳属性,从疾疾部位,性质,邪正力量对比概括为表、热、实证属于阳证范围,而后者有热证实的特点,属于阳证范畴。

【现代研究】

阳盛证多见某系浼功能亢盛,在疾病中以急性病居多。

(1)阳证主要是机体某个器官系统功能亢逬或热量过剩的一种反应状态。白细胞、血糖、血压、新陈代谢等值升高,多厲阳证。

(2)热证时常见急性炎症,动脉充血与出血,体表血管扩张等并认为实证在病理形态上常常见到:①急性炎症:②肿瘤:@便秘:肠肉燥屎:④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