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某,女,时年4岁,2019年3月12日初诊,以“反复周身皮肤出血点2年多”为主诉。患儿双下肢皮肤大量出血点,按压不退色,随即到当地县医院查血常规示血小板9×109/L,先后至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多次应用“丙球+泼尼松”(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2019年1月22日患儿发热后出现四肢、面部大量出血点,伴鼻腔出血、呕血,查血小板9×109/L,给予“甲强龙+丙种球蛋白”(更换激素)治疗,住院8天,复查血小板216×109/L,院外口服泼尼松片10mg/qd,每天1次,每周减5mg,1个月后复查血小板178×109/L,皮肤出血点反复新出。患儿外感后皮肤出现中等量针尖大小出血点,复查血小板18×109/L,口服抗感颗粒,感冒基本痊愈,现为求进一步治疗求诊于丁樱。刻下症见皮肤出血点基本消退,颈部少量出血点,无明显鼻出血、牙出血等症状,轻度咳嗽,少痰,盗汗,泼尼松片已减至10mg/qd。查体示咽稍充血,舌红少苔,脉细,纳眠尚可,二便基本正常,辅助血常规检查示血小板67×109/L。
西医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中医诊断紫癜病(阴虚火旺兼血瘀证)。
处方中药升血小板方组方(颗粒剂):生地黄10g、玄参10g、麦冬10g、鸡血藤10g、当归10g、板蓝根10g、藕节10g,红花6g、重楼6g、桃仁6g,甘草3g,7剂,每日1剂,分2次冲服。泼尼松片用量调整为10mg/5mg,交替晨起顿服。
3月29日二诊:症见颈部少量出血点,躯干少量荨麻疹,瘙痒,轻咳,流少量黄涕,口臭,咽红,舌红苔白,脉细,纳眠尚可,大便2天1行,小便量黄。辅助检查血小板22×109/L,处方:上方加鱼腥草15g,浮萍10g,全瓜蒌10g,前胡10g,黄芩10g,制半夏6g,7剂,水煎服,每日2次。泼尼松原量继服,氯雷他定5mg睡前服。
4月12日三诊:周身皮肤无瘀斑新出,咳嗽缓解,晨起口臭,余未诉不适。复查血小板140×109/L。方用二诊处方:去黄芩、加黄连3g,14剂,每日1剂,分2次冲服。泼尼松片减量10mg/2.5mg交替服用,晨起顿服。
4月26日四诊:皮肤无出血点,口臭缓解,未诉不适,复查血小板124×109/L。方用三诊处方:效不更方继服。泼尼松片改10mg,隔天顿服,每周减5mg。嘱定期门诊复诊,随访半年周身皮肤未见瘀斑及出血点,血小板计数维持在140×109/L左右。
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多种机制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此病的发生与免疫、血管、脾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一定关联,其病因关乎外感内伤,病机则不离热、虚、瘀。由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以出血为主要机制的病症,故中医治疗多在审证求因的基础上,从“血”论治。本例患儿病情初发时曾至外院多次输注免疫球蛋白芨激素治疗,但病情反复,伴见呕血、鼻衄等症,难以维持正常的血小板计数,久病耗伤阴血津液之本,加之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纯阳之药”“壮火食气”,故见一派虚热之象。因此,给予生地、玄参、麦冬清热养阴凉血;鸡血藤、当归养血活血;红花、桃仁活血祛瘀;佐以板蓝根、重楼清热解毒利咽;藕节收敛止血;甘草补中益气,诸药共用以求养阴活血化瘀之功。二诊中患儿有外感风热之象,咽红较甚,口臭,故加鱼腥草、黄芩、制半夏以加强清热解毒利咽之效;患儿新出荨麻疹瘙痒明显,加浮萍以祛风止痒;又症见咳嗽、流黄涕,故给予全瓜蒌、前胡以疏风清热,化痰止咳;三诊中患儿咳嗽痊愈仍有口臭,故易黄芩为黄连,加强清心火之效;全方配伍合理,清热活血的同时,注重养血扶正,切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瘀、血虚之病机,故收良效。
产后发热验方_陈崑山
妊娠乳汁自溢验方_陈崑山
功能性子宫出血验方_陈崑山
功能性子宫出血验方_陈崑山
功能性子宫出血验方_陈崑山
功能性子宫出血验方_陈崑山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