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4)原发不孕症案(子宫内膜异位症)
王某,女,25岁,已婚,农民。因痛经6年,婚后两年不孕,于2003年6月28日初诊。
自述月经初潮15岁,月经周期尚正常。有痛经史6年,进行性加重,每次月经来潮前1~2日及月经来潮当日小腹胀绞痛明显,痛时恶心呕吐,手足发凉,有冷汗出,月经色黯有块,常块下痛减。经来腹痛常临时服去痛片、延胡索片等药,未经系统治疗。婚后2年不孕,配偶精液检查正常。其在外院经前妇科检查记录:子宫后位,大小正常,活动欠佳,后穹窿扪及玉米粒大小硬结3个,双附件未扪及包块,无压痛。
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当地县医院做过输卵管通液术,
报告:双侧输卵管通而欠畅。平时腰骶冷痛不适,神疲乏力,月经周期30天左右,5天净,经前乳房胀痛。舌黯有瘀点,苔白,脉细弦。末次月经:2003年6月20日,就诊时经净3日。
中医诊断:①不孕症;②痛经。
西医诊断:①原发性不孕;②子宫内膜异位症。
辨证:寒凝血瘀,兼有气虚。
治法:温经散寒,祛瘀止痛,软坚散结。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味(月经干净用方)。
处方用药:黄芪15g,当归15g,川芎15g,干姜10g,桃仁15g,延胡索15g,没药10g,三棱15g,莪术15g,小茴香10g,官桂10g,赤芍15g,生蒲黄15g,五灵脂15g,甲珠粉(吞服)10g,甘草6g。
水煎温服,每日1剂,每日3次,每次200mL,服至经前1周。并嘱其服药期间用避孕套严格避孕,少食生冷。
二诊(2003-07-13):正值经前1周,上方去三棱、莪术、甲珠、赤芍,加乌药15g、川楝子15g、吴茱萸6g、白芍15g,服至经来当日。
三诊(2003-07-27):月经30天来潮,5天干净,经来腹痛有减轻,未服去痛片,经色转红,血块减少,恶心呕吐、手足发凉等症状有改善。月经已干净2天,服初诊方至经前1周改服二诊方,服法同前,连服2个月经周期后复诊。
四诊(2003-09-28):月经对月来潮2次,痛经明显好转,其余症状改善较好。正值月经干净4天,做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报告:双侧输卵管通畅。续按上法巩固治疗2个月经周期后停药试孕。
五诊(2004-03-10):末次月经2004年1月18日,已停经50天,查尿HCG(+),B超示宫内活胎。随访2004年10月16日顺产一女婴。
按: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部位,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绝大多数异位于盆腔内,以卵巢及宫骶韧带最常见,其次为子宫、直肠子宫陷凹、腹膜脏层、阴道直肠膈等部位。绝经或切除双侧卵巢后,异位内膜可逐渐萎缩吸收;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可暂时阻止疾病发展,故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激素依赖性疾病。该病以持续加重的盆腔粘连、疼痛、不孕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外邪入侵、情志内伤、素体因素或手术损伤等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瘀滞,痰湿内停,寒凝血瘀,痰瘀胶结于胞宫、胞脉、胞络日久而形成包块结节,不通则痛;痰瘀胶结于冲任胞宫,不能摄精成孕。本案例治疗特点是:在经前与经时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温经散寒止痛为主,月经干净后治疗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温化寒湿为主。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少腹逐瘀汤分别在月经前、月经后灵活加减用药治疗获孕。
急性乙型肝炎验方_王烈泉
咳嗽验方_王烈泉
重症肌无力验方_王烈泉
荨麻疹验方_王烈泉
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方_王烈泉
验方_王烈泉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