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李某,男,时年35岁,2015年5月初诊。
发病过程:尿黄、巩膜黄染,乏力恶心,食欲减退10天,病史:患者10天前因饮酒后出现呕吐胃内容物,伴有腹痛腹胀,乏力,无排陶土样便,无畏寒发热,在家自服胃药物后无明显改善,反而日复加重,并伴有尿黄、巩膜黄染现象,遂来我院门诊就诊,行生化等检查后提示转氨酶升高,肝功能:T.BIL24.4umol/L,D.BIL12.6umol/L,I.BIL11.8umol/L,ALB47.0g/L,ALT371.5U/L,AST502.6U/L,GGT158U/L,收治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经护肝降酶,退黄,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已明显改善,但化验肝功能结果转氨酶一直仍偏高,经复查肝功能示:D.BIL:12.9umol/LALT:305.0umol/LAST:273.6umol/LGGT:150umol/L,请会诊。
【首诊证候】
症见:精倦神疲,巩膜稍黄染,诉头重身困,全身乏力,大便溏垢,察其舌脉,舌质淡红,苔腻微黄,脉濡细。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黄疸。
证型:湿重于热。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处方:茵陈五苓散加减。
绵茵陈30g、溪黄草15g、茯苓15g(土炒)、白术15g、泽泻15g、党参15g、黄芪15g、生麦芽15g、山楂15g、丹参15g、赤芍20g,五剂,日一剂,水煎内服。
【随诊过程】
二诊:
患者精神可,胃纳可,无恶心呕吐,大便稍成型,苔腻微黄,脉濡细,复查肝功能示:ALT:99.6umol/L,AST:68.3umol/LGGT:145umol/L,药后5天患者无诉明显不适,精神可,胃纳可,巩膜未见黄染。
处方:绵茵陈30g、溪黄草15g、茯苓15g(土炒)、白术15g、泽泻15g、党参15g、黄芪15g、生麦芽15g、山楂15g、丹参15g、赤芍30g,五剂,日一剂,水煎内服,即原方只增加赤芍至30克,继续服用。
三诊:
患者经再服5剂后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D.BIL:3.2umol/LALT:28umol/LAST:26umol/LGGT:43umol/L,顺利出院,观其脉濡,舌苔腻,予开参苓白术散冲服调服,嘱其忌酒,饮食清淡。
按语:
黄疸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其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化湿可以退黄,利小便是通过淡渗利湿退黄,金匮要略所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至于急黄热毒炽盛,当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主;阴黄脾虚湿滞者,治疗以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茵陈五苓散原文出自《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全方以五苓散加茵陈组成,应用范围应属于黄疸病中阳黄湿重于热或湿热并重者,茵陈能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五苓散由猪苓,泽泻,茯苓,桂枝,白术组成,猪苓、茯苓、泽泻三者淡渗利水,白术健脾制水,桂枝通阳化水,此方临床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治风湿疫气;第二:利湿邪;第三:利水以行津液,此方与黄疸病的治疗原则化湿邪利小便是一致的,后面使用活血化瘀药在肝炎治疗中的运用,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考虑,其一,肝气不舒者,无论是气虚生瘀还是气滞化瘀,日久终有瘀积,与等其血瘀形成,不如及早用于防治。其二,疫毒之邪易伤其脉络,伤脉者必伤血络,血络受损则血分容易瘀积。其三,疫毒瘀积,非行气所能撼动,唯有活血逐血者才能破其性,攻其坚。所以在临床治疗肝炎多兼用活血的药物,如丹参,当归,赤芍,莪术等,效果都不错。
慢性肾功能衰竭验方_任继学
慢性肾功能衰竭验方_任继学
验方_张琪
慢性肾功能衰竭验方_张琪
慢性肾功能衰竭验方_张琪
慢性肾功能衰竭验方_张镜人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