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大黄10g,芒硝10g(烊化),炒枳壳10g,厚朴10g,炙甘草8g。
【功效】泻胃清火。
【主治】消渴(中消),辨证属胃肠实热证。以消谷善饥,形体消瘦为主症,症见消谷善饥,明显消瘦,大便秘结。诉苔黄燥,脉滑有力。
【用法】除芒硝外,余4味,加水适量,煎汤,取汁,去渣,纳芒硝烊化,日2次温服,每日1剂。
【经验】李老认为,胃火炽盛,耗损精微,肌肉失养,故消谷善饥,形体消瘦。津液损伤,肠道失润,故大便秘结。阳明热盛,故丙苔黄燥,脉滑有力。治宜泻胃清火。本方合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三方于一炉,既可荡涤胃肠实热,又有炙甘草甘以缓之,可减缓承气汤急下之势,适用于因胃肠实热而致的中消。
〔李今庸,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13-214〕
颤证验方_张学文
颤证验方_张学文
颤证验方_张学文
颤证验方_张学文
颤证验方_周仲瑛
颤证验方_周仲瑛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