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沙参20g,枸杞20g,麦冬15g,生地黄25g,川楝子15g,当归15g,炒麦芽20g,枳壳15g,石斛20g,牡丹皮15g,地骨皮15。
【功效】滋阴退热,疏肝理气。
【主治】阴虚发热,辨证属肝阴不足,阴虚内热。症见发热,胁痛,神疲乏力,食少难消,大便干燥,小便黄,面色晦暗无华。舌红,脉弦细数。
【用法】水煎,日2次温服,每日1剂。
【经验】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以滋补益肝肾,养阴凉血;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及石斛,益阴养血而柔肝;炒麦芽、川楝子能疏肝气,使滋阴养血中不遏滞气机;川楝子泄热,理气止痛;枳壳行气宽肠,使诸药补而不滞;佐药为牡丹皮、地骨皮清虚热。
【验案】许某,女,53岁,2009年3月7日初诊。
患者低热1年余,体温37.51上下。20年前因输血而感染丙型肝炎,并发胆囊炎。2008年12月26日行肝血管瘤摘除术。现症见低热,伴神疲乏力,右胁疼痛,食少难消,排便不畅,大便干燥,小便黄,面色晦暗无华。舌红,无苔,脉弦细数。
《景岳全书》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虚,水不制火也。”久病伤阴,肝阴不足,阴虚火旺,故见发热。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故胁痛、食少。阴精亏虚,津亏失润,故见大便干燥。肝阴不足,失于濡养故见面色晦暗。舌红,无苔,脉弦细数,为阴虚之象。
治法:滋阴退热。
方药:予上方7剂。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3月14日二诊:服药后明显好转,体温基本正常,但仍胁痛。舌微红,苔少。上方加女贞子20g以补肝阴,延胡索15g行气活血止痛。:^剂。
3月28日三诊:明显好转,体温正常,胁时而微痛,食欲有增,舌不红,苔薄白。此时虚热已清上方去地骨皮,继服14剂以善其身。
〔辜炳锐,范蕊,段富津,段富津教授治疗内伤发热病验案浅析[J].中医药学报,2016(2):136-138〕
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方_李振华
胃溃疡验方_李振华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验方_李振华
胃痛验方_何任
验方_何任
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方_张琪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