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叶某,女,时年66岁,初诊:2021年9月23日。
高血压病史十余年,睡眠差,头晕,平时服用缬沙坦氢氧噻嗪片、非洛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血压仍偏高,波动在133~155/81~99mmHg。
【首诊证候】
症见:现头晕、面红,口干口苦,大便不畅、怕冷,舌淡暗嫩,双寸上脉、脉浮滑。血压:144/91mmHg,心率66次/分。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眩晕(痰瘀夹湿、心肾不交)。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
治法:化痰祛湿、交通心肾。
处方:天麻15克,桂枝10克,熟附子3克,猪苓30克,干姜5克,瓜蒌皮30克,炙甘草10克,薤白30克,法半夏15克,金盏银盘30克,大黄10克,龙骨30克,柴胡10克,牡蛎30克,黄芩10克,五指毛桃30克,黄连5克,香附10克,泽泻30克,茯苓20克。共14剂,每天一剂。配合针刺太冲、太溪穴位。同时嘱其继续服用西药。
【随诊过程】
二诊:2021年10月14日
头晕、睡眠症状有所好转,仍有口苦,舌淡红,苔白腻,脉浮,双侧寸上脉较前减弱。此为火不生土,脾胃运化失职,痰湿内生,气机阻滞,清阳不升。遂原方基础增加葛根、猪苓,以清热生津、调通水道。共14剂。
三诊:2021年10月28日
无头晕,睡眠较前改善,二便可,口干口苦减轻,舌淡暗,苔薄白,寸上脉较前减少。根据其记录近一个月血压数值,基本控制在107-137/65-87mmHg,心率63-72次/分。故继续守方续服14剂。目前降压药物可以减少服用,遂将口服降压药改为非洛地平缓释片10mgqd。
【按语】
痰、湿是造成高血压发病至眩晕的重要因素,正如《丹溪心法?头眩》中曰:“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由于肺脾肾气化失常,津液凝结,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而形成的病证。或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腻,体力活动减少,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虚,运化失健,痰湿内生;或长期精神紧张或抑郁,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或素体阳盛,肝阳偏亢,疏泄太过,灼液炼津为痰;或虚火内炽,煎熬津液,津从浊化,日久阻络壅脉,而致痰阻脉络。
该患者高血压十余年,久病成虚,则阴液亏虚,虚火内生,心神被扰,故见失眠,睡后易醒;痰湿中阻,津液不能上乘,故见口干口苦。肝阳上亢,虚火上扰清窍,故见头晕头昏。辨证为心肾不交,痰湿中阻。治疗当交通心肾,祛湿化痰,清热解郁,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眩,两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以两味为君药。瓜蒌、薤白以宽胸化痰,猪苓、泽泻以健脾除湿,桂枝、龙骨、牡蛎以助心阳、重镇安神,改善睡眠,黄连、黄芩、泽泻以通腑泄热。
邹教授对于突然血压升高的患者,常用针刺太冲穴的方法来降压,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且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太冲穴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肝脏和肝经的虚实,临床上既可用于肝阳上亢、肝胆火旺或肝风内动引起的肝经实证,也可治疗肝血亏虚、肝阴不足导致的各种虚证。针刺手法以泻法为主,为中强刺激,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如此操作降压效果好。并配合刺激肾经穴位太溪,以交通心肾,清虚热
急性乙型肝炎验方_王烈泉
咳嗽验方_王烈泉
重症肌无力验方_王烈泉
荨麻疹验方_王烈泉
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方_王烈泉
验方_王烈泉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