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验方

【组成】益智仁20g,桑螵蛸20g,补骨脂15g,小茴香15g,桂枝15g,山药20g,黄芪30g,大黄10g,石韦20g,白花蛇舌草30g,蒲公英50g,败酱草30g,桃仁15g,甘草15g。

【功效】温肾固摄,清热解毒。

【主治】膀胱癌术后并发症,属肾虚失固,邪热蕴结者。症见尿频数无度,小腹及尿道疼痛,伴尿灼热,肛门下坠,小腹胀满拒按,大便稍燥,舌质红,苔白。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尿频数属气化不固;小腹及尿道灼热痛,则属邪热蕴结于膀胱及尿道;脉数,舌质红,苔白,为邪热蕴结所致。综上分析,本方证一方面由于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固;一方面为邪热蕴结,正虚邪实,寒热夹杂。治以温肾固摄、清热解毒。方中益智仁、桑螵蛸、补骨脂温补肾阳;黄芪、山药、小苘香、桂枝温脾助阳;大黄、石韦清热利湿;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清热解毒;败酱草、桃仁活血化瘀。全方所用方药一方面用温肾固摄之剂助膀胱气化以扶正,另一方面用清热解毒之剂以除邪,温清并用,正邪兼顾,药味虽多,条理井然,疗效显著。

【验案】患者,女,63岁,1994年4月3日初诊。患者行膀胱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术,一般状况良好,复查发现膀胱肿物又复发,当即再次行手术切除,术后出现尿频数无度,一昼夜数十次,小腹及尿道疼痛如刀割样,伴尿灼热,肛门下坠,经用先锋霉素及多种抗感染药效果不明显,CT检查膀胱壁肥厚,余无异常,经介绍求张老诊治。现症见:小腹胀满拒按,大便稍燥,舌质红,苔白。尿常规:白细胞(+++),尿蛋白(+),红细胞(+)。证属肾虚失固,邪热蕴结。治法:温肾固摄,清热解毒。处方:上述经验方。水煎服,每日2次。

二诊(5月9日):服原方7剂,尿次数明显减少,24小时减到20余次,尿灼热痛亦大减,大便通畅,仍有下坠感。遵原方化裁:益智仁25g,桑螵蛸15g,补骨脂15g,覆盆子20g,橘核15g,小茴香15g,肉桂10g,黄芪30g,山药20g,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30g,蒲公英30g,贯众20g,石韦15g,仙鹤草30g,甘草15g。

三诊(5月16日):服原方7剂,排尿次数已减少至昼夜10~12次,尿灼热及尿痛已基本消失。尿常规:红细胞3~5个/Hp,白细胞8~10个/Hp,其佘转阴。复查CT膀胱壁肥厚,嘱继服原方不变。连续服药20剂,至复诊(6月6日),尿频已愈,昼间3~4次,夜间1~2次,已恢复如平时,唯小腹仍时有针刺痛,多在排尿时发作。考虑系邪热兼手术后瘀血所致,宜按前法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处方:当归20g,丹参20g,乳香15g,没药15g,蒲公英30g,金银花30g,连翘20g,败酱草30g,大黄7g,黄芪30g,甘草15g,赤芍15g,白花蛇舌草30g,益智仁25g,补骨脂15g,桑螵蛸20g,附子7g。原方服至8月22口,诸症消除,唯少腹仍时有隐痛,CT检查示膀胱壁肥厚,于原方去温肾固摄之益智仁、补骨脂、桑螵蛸、附子,加入皂角刺10g,.山中珠15g,地鳖虫10g,以增强活血消坚之功,又继服20余剂。后经CT检查示:膀胱壁已恢复正常,症状消除,尿检阴性,完全治愈。

〔张佩清.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琪[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91-292〕


验方_李振华
午后低热验方_李振华
长期低热验方_李振华
长期低热验方_张琪
长期低热验方_张镜人
头痛验方_朱良春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