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验方

【组成】柴胡10g,前胡10g,黄连3g,乌梅10g,青蒿20g,白薇15g,炒黄芩10g,法半夏10g,葎草5g,太子参10g,麦冬10g,知母10g,牡丹皮10g,鳖甲15g,生地黄1如,鸭拓草15g,地骨皮10g,漏芦15g,龙葵20g,炒神曲10g。

【功效】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主治】腭部恶性淋巴瘤,属湿热瘀毒互结,枢机不和,气阴两伤者。症见发热,发无定时,偶见恶寒,伴恶心呕吐,咳嗽,纳差,舌有火辣感,舌质暗紫,苔中后部黄腻,舌心剥脱、无苔,脉细弦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经验】癌性发热分为虚实二端。虚者多由邪羁日久,耗气伤阴,脏腑虚衰,功能失调;实者多为气滞血瘀,痰凝湿聚,蕴结化火,毒火不得宣泄透达,致使正邪相争,阴阳失衡而发热。本方证主因湿热中阻,邪伏少阳,枢机不和,故而发热有时、寒热交作。周老指出,本方证津气损伤的临床表现并不显著,但根据热邪易耗气伤津,且癌症多毒,日久正气暗耗,阴液枯竭,隐藏着气阴两伤这一病机。湿热阻滞中焦,所以脾胃受损,纳谷不佳,这体现了病机的复杂性。治疗用药,若单清湿热,苦燥必然愈伤阴液,养阴增液,又恐滋腻助湿碍胃。故以小柴胡汤、柴前连梅汤合青蒿鳖甲汤复方大法治之。小柴胡汤和解枢机,透邪于外,现代药理提示其有退热功用。青蒿鳖甲汤清透阴分伏热。前胡、乌梅合柴胡、黄连为柴前梅连散。此方一以加强清热透邪之功,一取《温病条辨》连梅煎意,合麦冬等以养阴护胃。其中青蒿重用后下,再加大剂鸭跖草又为治疗湿热稽留所致发热的验药,以太子参、麦冬、益气养阴、生津助液,诸药均甘而不腻,存阴而无助湿恋邪之弊。如此祛邪扶正两全,并行不悖,方能效验。除此治疗发热之法之外,周老在临床中还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施治: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清热利湿,宣通气机;活血化瘀,通经泄热;益气补中,甘温除热;育阴退热,泻火除蒸。

【验案】戴某,女,63岁。左腭部恶性淋巴瘤,2006年11月23日行手术治疗,免疫组化示:增生的淋巴组织中以CD20阳性细胞为主,CD3阳性细胞相对较少。2007年9月起反复发热,发无定时,偶见恶寒,测体温多在39T:以上,伴恶心呕吐,时有咳嗽,舌有火辣感,纳差,舌质暗紫,苔中后部黄腻,舌心剥脱、无苔,脉细弦滑。检查:白细胞11.38x109/L;骨穿、CT、B超、胃镜等无异常。拟从湿热瘀毒互结,枢机不和,气阴两伤治疗。处方:小柴胡汤合柴前连梅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

二诊(2008年7月11日):古面火辣感略减,夜寐可,近来仍觉头痛,食纳不佳,口干,舌暗红,苔中后部黄薄腻,脉细弦滑。原方去法半夏,加夏枯草10g,川芎10g,白残花5g,芦根15g。

三诊(7月25日):1周以来未见发热,食纳可,舌尖火辣感减轻,有汗不多,大便不实,排气为舒。原方加白残花5g,芦根15g。

〔皇玲玲,朱垚,郭立中.周仲瑛教授运用复方大方治疗癌性发热[J].光明中医,2009,24(2):231〕


心悸验方_颜正华
心悸验方_颜正华
心悸验方_颜正华
心悸验方_颜正华
心悸验方_颜正华
验方_颜德馨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