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验方

【症状】偏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针刺或锥钻,面色晦滞,或有头部外伤史,唇舌紫暗,或舌有瘀斑,脉弦涩。

【辨证分析】本型多因情志抑郁,气滞而血瘀,或为头部外伤未及时治疗的后遗症,或久病入络,血液瘀滞于头部络脉而形成。

血瘀头络型具有血瘀的一般特征,以头颅某一局部的刺痛、钻痛、跳痛或久痛不愈,痛处不移为主症,伴有面色晦滞,唇舌紫暗,或舌上瘀点瘀斑,女性多在月经前期偏头痛发作或加重。

【诊断要素】八纲:里证,实证,阴证。病机:瘀血停滞于头部经络,气血运行受阻。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本型以瘀血阻滞经络为基本病机,瘀血不去则经络不通,经络不通则痛必不除,因此治以活血化瘀之法,瘀去络通则痛自止。

【方剂】加减桃红四物汤为主方:

【组成】川芎15g,赤芍12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10g,川牛膝15g,柴胡6g,香附6g,白芷10g,蔓荊子10g。

水煎服。

方中川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以疏通经络,为主药;赤芍、当归增强活血通经之力,川牛膝有引血下行之效,共为辅药;柴胡、香附疏肝理气以助行血,并为佐药;白芷、蔓荊子祛风止痛,载诸药上行至头,是为使药。

若兼痰浊,加僵蚕10g、石菖蒲10g、白芥子10g;

兼寒,加细辛6g,羌活10g、桂枝10g;

兼热,加黄芩、菊花各10g,生石膏30g;

兼气虚,加黄芪20g,党参15g;

兼血虚,加枸杞子12g,鸡血藤30g;

痛甚,加全蝎3g、蜈蚣3g(均研末冲服),蜂房10g。

****验方成药

散偏汤:川芎30g,白芷3g,白芍15g,白芥子10g,柴胡3g,郁李仁3g,甘草3g,香附6g。水煎服。适用于外感风邪所致的偏头痛。

通偏汤:路路通、葛根、决明子、菊花、络石藤、延胡索、川芎、郁金、丹参各12-15g。水煎服。适用于肝火上炎型。

正天丸:每次1小包,每日3次,口服,15天为一疗程。适用于血瘀头络型。

太极通天液:每次1-2支(10ml),每日3次,口服,15天为一疗程。适用于风邪兼血瘀型。

塞鼻法:取细辛、徐长卿、川芎各9g,蜈蚣、山奈各6g,冰片0.5g,共研细末,以布包药末少许,塞人鼻孔,左侧头痛塞右鼻,右侧头痛塞左鼻,痛止即取出。

敷贴法:选用辣椒膏、麝香风湿止痛膏、血竭膏等敷贴太阳穴或阿是穴,每天换一次,5天为一个疗程。

针灸疗法

体针:前额痛,近取印堂、攒竹,远取合谷、风池;侧颞痛,近取太阳、悬颅,远取侠溪、外关;后枕痛,近取后顶、天柱,远取后溪、昆仑;巅顶痛,近取百会、通天,远取太冲、内关。若肝阳上亢,以风池、百会、太阳、太冲为主穴;气血不足,以百会、气海、肾俞、肝俞、足三里为主穴。以上穴位,针刺以泻法为主,以得气为度,适当留针。虚寒证可配合艾灸。

梅花针:以头皮压痛明显处为针刺重点,前发际为起点,后发际为止点,用梅花针叩击头皮5-6行,配合叩击颈外侧、胸、腰部,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


验方_周仲瑛
验方_路志正
验方_路志正
验方_颜正华
验方_颜正华
急性肾炎验方_颜正华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