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分类】
清热解毒
【性味归经】
性味:熊胆味苦,性寒。
归经:归肝、胆、心经。
【功效主治】
功效:中药熊胆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熊胆所含胆汁酸 盐有利胆的作用,可显著增加胆汁分泌量,对总胆管、括约肌有松弛的作用;鹅去氧胆酸有溶解胆结石的作用。其所含熊去氧胆酸能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并有很强的解痉作用;还可明显地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尿糖,无论单独使用或与胰岛素合用均有效。熊胆所含的鹅去氧胆酸、胆酸及去氧胆酸有解毒、抑菌、抗炎的作用,尤其对金黄色 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具有抗过敏、镇咳、祛痰、平喘、降血压等作用。所含的胆汁酸 盐能促进脂肪、类脂质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故有助消化作用。此外,熊胆尚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并具有一定的抗心率失常作用;其复方制剂又有促进角膜翳处的角膜上皮细胞的新陈代谢,加快其更新的作用。
【用法参考】
1、热极生风,惊痫 抽搐。熊胆苦寒清热,能凉心清肝,息风止痉。主治肝火炽盛,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惊风、癫痫、子痫,手足 抽搐。如《食疗本草》单用熊胆和乳汁及 竹沥化服,治疗小儿痰热惊痫;若用治子痫,可单用熊胆温开水化服。
2、热毒疮痈。熊胆苦寒,清热解毒之效颇佳,又能消散痈肿。故常用于热毒蕴结所致之疮疡痈疽、痔疮肿痛、咽喉肿痛等,可单用,如《千金方》外涂熊胆,治疗久痔不瘥;也可用水调化或加入少许 冰片,涂于患部,治疗热毒疮痈等。
3、目赤翳障。熊胆主入肝经,有清肝明目退翳之功,故可用治肝热目赤肿痛、羞明流泪及目生障翳等症,如(《全幼心鉴》)以熊胆少许,蒸水外洗,用治新生儿胎热目闭多眵;或常以熊胆与 冰片化水,外用点眼,如熊胆丸(《本草纲目》)。
此外,还可用于黄疸,小儿疳积,风虫牙痛等。
【注意事项】
脾 胃虚寒者忌服。虚寒证当禁用。
【用量参考】
内服,0.25~0.5g,入丸、散,由于熊胆有腥苦味,口服易引起 呕吐,故宜用胶囊剂。外用适量,调涂患处。
【化学成分】
熊胆主含熊去氧胆酸、次为鹅去氧胆酸、去氧胆酸、 牛黄熊脱氧胆酸、 牛黄鹅脱氧胆酸、 牛黄胆酸、胆固醇、胆红素、无机 盐、脂肪、磷质及4到12 种氨基酸等。引流熊胆化学成分与天然熊胆基本一致。
【临床研究】
据报道,熊胆尚可用于多种疾病,如:用熊胆、 牛黄各2g, 配伍茵陈、 栀子等药,水煎服,治疗亚急性重症肝炎44例,存活率为63.6%(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4,4:37);用熊胆有效成分熊去氧胆酸和 牛黄酸,口服,治疗胆结石56例,显著缓解症状,总有效率90%(内蒙医学杂志1995,2;108); 现用熊胆口服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全部有效,使纤维蛋白原下降,缩短凝血酶原时间(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0,6:27);用熊胆粉组成复方熊胆开明片治疗急性虹膜睫状体炎60例,治愈25例,总有效率95%(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57);用熊胆液(熊胆1g加生理 盐水50ml)外涂患处,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22例,全部达到临床治愈(广西中医药1999,1:32)。此外,熊胆还可用于治疗百日咳、化脓性中耳炎、胆道炎、黄疸以及烧伤等。
【不良反应】
熊胆毒副作用轻微。长期服用,可引起肝肾损害。其注射液有刺激性,眼结膜下注射可致疼痛,宜先麻醉后再注射。近有因服用熊胆丸致过敏反应者,可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用扑尔敏可缓解。
中医智能诊疗系统、中医诊所软件 和中医药膳系统提示:
网站内容仅供查阅用,如有身体不适,请即时就医,特别是以下症状突然发作症状:胸痛、胸部不适、颈前疼痛、牙痛止痛药无效、背部持续性疼痛、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右下腹疼痛和一侧手脚麻木。